如果你認為溺水只會發生在危險、沒有救生員防護的水域,那你就錯了,溺水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溺水的徵兆也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在少數情況下有可能發生溺水者雖然成功獲救,卻在數小時後出現呼吸困難問題,若不及時送醫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性。
根據消防當局記錄,2012 年台灣有 593 人溺水,其中獲救人數為 233 人,獲救率還不到四成,最容易發生的地點為海邊與溪河,因為水域遼闊,加上沒有適當的防護機制,若戲水者不注意就容易發生憾事。但有兩種溺水狀況雖然罕見,卻要非常注意,有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兩種罕見的溺水狀況
菲利浦醫師(Dr. Holly Phillips)在接受 CBS 訪問時表示:有兩種溺水型式不是在水中出現,一種是「乾溺」(dry drowning),可能是在水中掙扎時,吸入少許的水,刺激呼吸道,導致咽部肌肉痙攣,並出現窒息與呼吸困難的症狀。另一種狀況則是在溺水發生後,有液體積聚在肺部,引發呼吸困難,稱為「次發性溺水」(secondary drowning)。
(圖片來源:maggielovejun via photopin cc)
這兩種溺水情況都可能發生在獲救後 24 小時內,溺水者在水中吸進一些液體,並因本能反應出現掙扎,刺激肺組織並引起發炎反應,大量組織液無法被肺淋巴與肺靜脈吸收,最終出現延遲性肺水腫讓人因自己體內的水分溺死。
乾溺與次發性溺水大約只占所有溺水死亡數的 1~2%,卻會對健康產生長久的後遺症,例如呼吸問題、腦損傷,若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這也說明為什麼溺水者獲救後,需要觀察一陣子,若出現呼吸急促、胸痛和咳嗽,以及有極度疲勞與情緒變化等症狀出現,要看快去醫院檢查,乾溺與次發性溺水可以給予高濃度的氧氣治療。
菲利浦醫師特別提到需注意孩童的狀況,有時候可能以為他們在水中嬉戲,卻沒發現他們其實在掙扎,上岸後出現焦躁不安或疲勞感以為是玩太累,但這些都是溺水可能的警訊,家長要特別留心。
溺水的重要跡象
另外大部分的溺水者不會出現電影中常見的情節,如雙手亂揮、大聲呼救、然後嘓嘓的吞水,通常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沒有踢腿的動作,他們只能掙扎 20~30 秒,之後就會慢慢沉下去,他們也無法呼救,因為溺水時,嘴巴會沒入水中再浮出水面,中間沒有時間呼氣、吸氣,更別談呼救。
溺水最重要的跡象就是看起來不像溺水他們看起來可能只是抬頭在看天空、岸際、泳池邊或碼頭。這個時候你要問:「你還好嗎?」如果他們能回答,大概就沒事。如果眼神渙散,可能只有不到半分鐘的時間救他們一命。
夏天的到來意味玩水頻率增加,而在享受清涼的同時,也別忘了多注意自己與身旁人的安全,另外了解自己的能力,慎選戲水的地方,不刻意挑戰高危險的活動,是最重要的保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