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癌症患者連年攀升,許多人都會接受化療,但相關藥物可能帶來的併發症,也不能輕忽。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表示,標靶藥物在治療腫瘤的同時,也可能在體內其他細胞產生作用,尤其可能對心臟產生心臟毒性,發生率約為 5~20%。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利用標靶藥物治療時,對心臟產生的心臟毒性,大部分病人都是在產生心臟相關併發症後才被診斷,常常介入時間已太晚。張瑋婷醫師指出,根據統計,目前可能產生心臟毒性的藥物,包括傳統小紅莓(Anthracyclines)、紫杉醇類藥物、五氟尿嘧啶(5-FU)、順鉑(Cisplatin)、癌得星(Endoxan)、泰嘉錠(Lapatinib)、基利克(Imatinib)、蕾莎瓦(Sorafenib)、紓癌特(Sunitinib)、賀癌平(Trastuzumab)及癌思停(Bevacizumab) 。放射治療也帶來心臟毒性的風險,尤其是接受高劑量的病人,風險可能持續長達數十年。
張瑋婷說,年紀特別輕或較年長的病人,併發心臟毒性的機會較高;若病人治療前已有心衰竭、心血管疾病或是相關因子,或者同時併用化療及放射治療,且藥物劑量高的患者,機率更大大提高。因此,治療前應該先監測病人的心臟功能,心臟射出率需超過 50% 才可進行。目前乙型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等傳統心臟衰竭藥物,被報導可預防或治療,但仍缺乏證據證實。
「需要治療的患者,不需要過度驚慌或恐懼治療」張瑋婷說,目前微脂體小紅莓(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已被證實可有效預防心臟毒性發生。此外,透過周全的治療計畫和適當劑量,來控制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加上醫療團隊密切追蹤,不僅能治療腫瘤,同時增加存活率,避免心臟毒性產生。
(本文由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