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生物性日夜節律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輪轉,大致決定了我們的工作和休息時間,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單純生活型態,幾乎是在夜間仍汲汲忙碌的現代人心底最響往的悠閒生活方式。而只要是長期違抗或背離此一自然的日夜節律,可以想見,終將百病叢生,身狀態亦將蒙受最大的不利。

在臨床醫學上,包括很多憂鬱症和原發性的失眠症等之病理性情況,以及輪班工作和跨越國際換日線的長途旅行之生理性情況,都容易打破正常的日夜節律,使當事人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如此不但妨礙其恆常的生理運作,也嚴重干擾其社會與職業功能,因此有所謂的光照治療應運而生。

大腦內的下視丘(hypothalamus)結構中之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是我們內在性的日夜節律調整器(endogenous pacemaker)。設若除去所有的外界刺激,如光線、社會活動,鐘錶時間等,並供應足夠的食物時,人類的日夜週期(或清醒-睡眠週期)為二十四小時,但若受到許多外在因素(exogenous zeitgeber)的影響和牽制作用(entrain),會使得此種時相反應的生物曲線(phase-response curve)往前(phase-advanced),或往後(phase-delayed)移動。若時相往前移會使人不到夜間就會昏昏欲睡,天還沒亮則醒來了;相反的,若時相往後移則使人變成夜貓子,到了凌晨才思睡,整個白天都暈沉沉的無法工作。

光照治療就是利用人造的光亮環境企圖來改變此種不正常的時相移動,使一個人走回該有的正常性日夜節律,從而恢復其完整的精神功能,並進而能提升和振奮精神,過著更明亮開朗的生活。它的作用機轉簡單明確,假設在清晨將一個人暴露在很亮的光線環境中,可使其時相反應曲線往前移,若在黃昏時間行之,則可使之往後移,而分別可用來對抗與之相反的異常性時間變化。

這種光照療法中所用的光線強度必需足夠亮,通常要高於一般室內光線的二百倍,達到2500Lux(勤克司,國際標準照明單位,約為一般房間亮度的4~5倍)以上的亮度,因之建議當事人不要直視光源,但可自由活動之。每次照射的時間最好在二到三小時以上,如果有需要,可以在早晨和傍晚時分各接受照射一次效果可能加強之。通常在照光後的二到四天開始出現療效,但停止接受照射後的二至四天內則原先之症狀可能復發,至於要照多久則可能仍需視臨床症狀之反應和改善度而異,並無定論之,但可經過一段時間反復照射之。

迄今尚未有光照治療的副作用被報告,但偶可發生一些諸如頭痛、眼睛酸澀、精神激躁,或頭腦似被線圈纏繞住等不適感,這些不舒服的情形也可以輕易的因減少照射時間或停止之而改善。

在夜眠時諸多的生理現象與白晝之清醒不同,包括呼吸道的反射作用降低、肌肉張力降低、心臟輸出量降低、心跳規律性降低、消化道括約肌張力降低、以及中樞大腦對氧氣的飽合度和反應改變等。而有很多神經荷爾蒙物質卻相反的在夜間的分泌量反而大增,諸如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和褪黑激素(melatonin)等,其中由大腦內之松果體(pireal gland)分泌之褪黑激素則被研究顯示是調節日夜節律最重要的一環。

一旦白晝來臨,光線之刺激反應透過視網膜,再經由下視丘和松果體連線之神經徑路則抑制了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之釋放,從而使褪黑激素的分泌減低;黑暗到來,尤其在深夜一、二點鐘,此激素則分泌達最高點。因此一般咸信,光照治療主要是透過人造強光對此激素分泌的調節作用來達成其臨床療效,就如同坊間許多口服或噴鼻式之褪黑激素服用後可使人昏昏欲睡來治療失眠,或調整時差問題等之主意是相同的。

到目前為止,光照療法在臨床醫學上,唯一被證實確具療效的只有一種名之為「季節型」憂鬱症(seasonal depression)的精神疾患。它是憂鬱症中間的一種亞型病症,好發於秋冬日照寡少,又陰濕寒冷的季節,入春後症狀減緩,但亦偶有發生在夏季的零星報導。如同其他種類的憂鬱症般,百分之八十的患者為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約四十歲或以下,超過一半以上的當事人有一等親內的家族憂鬱症或精神病史。

其臨床症狀除了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外,疲倦,嗜眠,暴飲暴食,尤其是對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甜食最衷情饑渴,加上躁動不寧,人際及職業功能耗損等均為其顯著象徵。當這些憂鬱症的患者開始接受光照只療後,就像一般人在天氣晴朗、日照溫暖和 的陽光下般,明顯的會變得心情好轉,對周遭事件採取較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之,心中的陰霾亦逐漸褪去,同時也會恢復其原有的體力和精力,不再整天昏睡於床上啃蝕自己脆弱崩決的心靈。

很多較輕微,或非典型症狀的憂鬱症可能對光照療法亦有效,尤以在高緯度的北歐和北美地區秋冬季節白天長時間的黑暗所導致人們的憂鬱情緒和低落的精神功能,光照療法均不失為一可以調整坐息和心情的可行策略。在我們自己的國度裏,因為屬中緯度地區,即使冬季有晝短夜長之情形但不明顯,被診斷為季節型憂鬱症的人數亦寥寥可數,因此除了一些醫學中心的精神科醫療業務項目中,光照療法偶被及之,但幾乎不曾真正採用之來做為正式的治療方式,唯仍有寬廣的空間可考慮對部份的情緒性疾患施展之。

而頻繁的國際旅遊和工作機會、夜間輪班性質的現代社會結構,使得全人口中有愈來愈高比例的人們將有生物時鐘調節上的實際困擾,因之毫無疑問的會使得光照治療這種具調節時差功能的半醫療式準醫療方法在未來可能大行其道,也必然可以取代類似服用安眠鎮靜藥物可能造成副作用擔憂的窘境。屆時當事人待在每天清晨一次,或加上夜晚一次的「陽光屋」內半到二小時,就可以輕鬆的擺脫失眠和憂鬱的夢魘,恢復渙發的精力,像進入一座「充電站」般的感覺。

唯相關的研究,以及光照的方式,和其他潛在對身體的影響仍待進一步的進行與了解,才可能使這種簡易可行,低成本卻可能高效價的光照療法做到-平平安安照光,高高興興出門-的較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