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七月以前,對絕對大多數的民眾而言,萊姆病(Lyme disease)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詞。而對大部份醫師而言,這個疾病只是醫學教課書上的記載而已,國內醫界甚至認為台灣不可能會有這種病症。但今年七、八月份兩例本土型萊姆的病例報告,尤其是第二例還併發有神經性病變,才引起醫界及衛生署檢疫總所的重視,籲請民眾及醫師要提高警覺,注意萊姆的前兆病症,以期早期診斷對症下藥,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萊姆病的致病菌與梅毒一樣皆是螺旋體,但所受的重視卻有天壤之別。萊姆病是蜱媒螺旋體所引起,由蜱虫(俗稱壁虱)媒介傳染,在美國是病菌媒介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有季節性,好發於初夏及中秋。蜱媒螺旋體以齧齒類動物(如老鼠、兔、松鼠等)、鹿、鳥類、貓、狗等動物為宿主,經由壁虱的叮咬傳染給人類。
萊姆病的症狀,臨床上分為三期。第一期出現在受感染後一個月內,主要是皮膚、眼睛及全身體質的症狀。皮膚症狀主要是在被蜱虫叮咬處可見環狀邊緣隆起的游走性紅斑。眼睛的症狀主要是濾泡性的結膜炎,有時合併眼睛周圍的浮腫。全身體質的症狀包括頭痛,頸部僵硬,疲倦,關節肌肉酸痛,發燒等。
第二期症狀出現在感染後一至四個月內,主要侵犯眼睛、神經系統、骨骼肌肉系統及心臟。眼睛的症狀多彩多姿,從前面的角膜炎,虹彩炎,中間葡萄膜炎,到後面的玻璃體炎,視神經炎,甚至全眼炎都可能產生。而神經系統的症狀佔了三成至四成,有顏面神經麻痺、腦炎、腦膜炎等。骨骼肌肉的症狀有關節節炎、肌腱炎等。有百分之八的病患有心肌炎或心臟傳導阻斷。
第三期的症狀在感染五個月後產生,主要是眼睛的角膜炎,皮膚慢性萎縮病變,慢性腦膜炎及慢性關節炎等。
眼睛的症狀在萊姆病的各期均會產生,濾泡狀的結膜炎最早發生,但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濾泡性結膜炎無法區分。其眼內感染最具特徵的是慢性虹膜睫狀體炎及玻璃體炎,眼科醫師在碰到有這種症狀的病患時,要提高警覺,將萊姆病列入鑑別診斷。詳細的病史詢問,尤其是有被不名蟲類叮咬,引發皮膚紅疹,全身酸痛,發燒,結膜炎等症狀,極有可能就是萊姆病的前兆。因實驗室中診斷萊姆病的陽性率僅有百分之四十至六十,所以臨床上詳細的病史及病程記錄對診斷極有幫助。
萊姆病的病源體如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頑固不易治療的併發症,所以早期發現給予口服抗生素(如四環素及紅黴素)比侵犯中樞神經後再長期靜脈給予抗生素(第三代頭芽孢菌素或盤尼西林)還要容易將螺旋體清除,所以早期診斷早期對症治療十分重要。病患如果眼睛受到侵犯則需考慮中樞神經系統也已經受到侵犯,治療上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