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02 月 20 日 ,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吳明富

病中蛻變

每一種改變,都是一種失落,那是一種「相對」的觀點,一種對「曾經擁有」的感慨。疾病會引發身體的改變,而這樣的生理變化,不免造成心理失落。沒有人能對疾病或變化免疫,所以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病患」,當然也會是「失落陣線聯盟」的一員。

從存在主義的觀點看來,人的焦慮始於四大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當人罹患癌症時,這四項人生課題,會更加突顯出來。遭逢死亡的威脅、面臨自由的受限、經歷孤獨的恐懼,然後思考生命的意義,都在生病時更敏感的覺察並放大檢視,對個人而言,不管是身體上、心理上或性靈上,都是一大考驗和試煉。

治療癌症當然最終希望是要「斬草除根、風吹不生」,只是許多的癌友,即使接受完整個的療程後,處在復原保健的階段,仍視癌蟹為不定時炸彈,如陰影般揮之不去,於是這條抗癌路走來步步驚心,經常憂慮會不會隨時復發,同時又深怕復發後就…回不去了。

好像,心田裡有塊雜草,不拔不快,但要拔又無止無盡,僅能用心整理耐心維持,學習與之共處、與之共生。

如果苦痛在所難免,就像雜草無法避免,那如何學習尊重痛苦、擁抱痛苦、適應痛苦、結盟痛苦,變成是人面對存在議題的重點,亦是癌友們能否從病中蛻變的關鍵。

這裡的病中蛻變指的是當人身體不適的時候,尤其是生了重大疾病或經歷巨大創痛,對其家庭、事業、興趣、價值觀、存在感和生命意義產生了深遠的改變。而這樣的變化,從幼童時期到生命的盡頭,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甚至不只一回,很多時候可以是逆轉人生的關鍵。

 

化疾病為創造力

人面對苦難與困境時所自然展現的毅力、耐性和韌度,很多時候不得不讓人感佩與折服。

藝術治療師很多時候雖然藉由個案的創作聆聽到許多充滿甘苦、酸澀的負向經歷,但同時又是如此有福氣地透過創作,見證到他們用創造力來面對失落、疾病和創傷的正向反應。        

在《藝術家的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一書中,作者 Tobi Zausner 列舉了許多藝術家的生平故事,來證明疾病、身心障礙或創傷失落,反而是激發創作動力的源頭,成為這些藝術家享富盛名的關鍵。

例如美國的知名藝術家南西.孚賴德(1946年生),她在 1986 到 1990年 間得了四次癌症,身心備受煎熬,藝術成為她表達傷痛的因應之道。她把自己的痛融入了作品當中,其中最為有名的作品「哀悼」(Mourning),是個只有一邊乳房的人像,一隻手上拿著被割下來的乳房。孚賴德說這個塑像要表現的是她歷經失落的過程,因為兩個乳房正在互相吻別。然而,她的作品不只探討失落,也探討重生。

此外,瑞典藝術家安.舒林(1953年生)在接受化療時臥病在床,雖然全身僵硬無法動作,但呼吸的律動讓她感覺自己還活著。而這樣的經驗,刺激她開始創作大型的充氣雕塑,裡面充滿了氣體,有如人體呼吸時充足了氣,又好像是活著而在呼吸,就像藝術家本身一樣。

另一位美國的藝術家瑪莎.珍.布萊佛(1946年生)接受化療和放射線治療後元氣大傷,無法創作大型的繪畫。可是她努力不懈,轉向使用電腦創作,雖然規模縮小了,但成品又可以放大,而這種創新的數位繪圖(digital drawing)方式,讓她出了名。瑪莎謙虛的說:「我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是生病的結果…不要因為生病而自責…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你正在為你的生命戰鬥。」

這些藝術家抗癌的故事和病中蛻變的藝術作品,表現出人類共通的經驗:苦痛,正是生命之道。藝術能觸及此通道,告訴我們並不孤獨。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不會是唯一受苦的人。

 

沈  香 

創作能讓身處逆境變得可以忍受,這是人的一種轉化因應 ,也是病中蛻變的中心思想。

創作是一種行動,不只動手、動眼,還動身、動腦、動心、動情,所以才動人。既是一個行動,一個動態的過程,就需要能量,需要毅力、耐性和韌度,需要持之以恆,需要投入,亦需要挑戰,才會產生力量,才能增進自我效能,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效益和意義的。

而這樣的信念就像是個良善的循環,再度引發動機與活力,並決定創作者對一個行動(創作)的積極想像和行為。

創作過程中最過癮的就是沈浸經驗,也就是進入心流(Flow)裡,那是一種全神貫注且樂在其中的奇妙經歷,體內會發熱、情緒會亢奮,彷彿有種推力,驅使你往前走,將手上的媒材幻化成自我和欲望的投射,以及現實缺憾的補償,於是忘記了當時的身體狀況,最後才從作品當中感覺到「我」的存在。補償和投射帶給藝術作品強度和力度,因而觸發了許多傑作的靈感。

創作就像是一面明鏡,它反射出創作者的真實自我與內涵,在與藝術對話的同時,「存在感」悄悄地浮了上來。

我們內心都有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是一位能夠信手塗鴨,沒有藝術創傷的天才藝術家,只是生活瑣事、現實雜念,還有過去種種不好的藝術學習經驗把潛在的創造力掩蓋住了。但如果我們慢下來、靜下來,「活在當下」,創作潛能可能會浮現。這就是為什麼創造力在養病的時候得以現身。況且,創作活動還可以是長期休養時打發漫漫長日的方式之一。

(圖片來源:Denis Collette…!!! via photopin cc

前一陣子看到公視的一則報導,他們採訪了一位種植沈香樹的專家,細膩地介紹這種頗富價值的經濟作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沈香樹的表面或內部形成傷口時(如雷擊、砍伐、蟲蛀、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原因),為了保護受傷的部位,本身會產生一種抗體,抵抗外來的侵略,於是傷口周圍會自動聚集起樹脂。當樹脂積累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形成有香味的沈香,珍貴的沈香。

沈香之所以瑞香,是因為「生了病」或「受了傷」。藝術可以是讓人有如沈香,愈沈愈香,在病中蛻變,在創傷中成長的推手。  

(封面圖片來源:blmiers2 via photopin cc

    回覆 # 1F
    2023-03-25 10:23:26 發表

    You have noted very interesting details! ps decent web site. free sky sports live stream

    回覆 # 1F
    2022-12-08 19:50:00 發表

    Good article with great ideas! Thank you for this important articl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is wonderful information.

    回覆 # 1F
    2022-12-07 13:31:24 發表

    Some really excellent info, Sword lily I detected this. https://izmirmerkitevdenevenakliyat.com/

    回覆 # 1F
    2022-12-03 00:13:15 發表

    Good article with great ideas! Thank you for this important articl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is wonderful information. https://freehorseracing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