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星移,世人對美女的標準,也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地微調,1930 年代的「超級美女」若走在現今的街頭上,或許也只能讓好萊塢星探與製片勉強回頭瞄個幾眼,嘴巴咕噥個幾聲,殊不知在曾祖輩中,她或許是萬人追捧的大明星。
時尚界對紙片人模特兒有病態般的追求,不只要骨感,還要骨瘦如材,這樣的風氣將全世界的審美觀往極不健康的方向帶去;許多年輕女孩因渴望擁有「完美的體態」,以不正確的方式瘦身,結果卻惹得厭食症上身,甚至葬送青春的生命。
另外一方面,整體社會的平均重量與 BMI 值,卻一再創新高。就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女性平均 BMI 值在半世紀以來從 24.9 爬升到目前 26.5。模特兒越來越瘦削,一般女性越來越豐腴,這個現象將模特兒與真實世界的身材差異越拉越大;根據美國成癮與飲食失調復康網站 Rehabs.com 調查,兩者之間的體重差,從 1975 年 8%拉大到今天的 23%。
►在 H&M 的廣告中,有不同身形的模特兒,讓美能以多樣性呈現。(圖片來源: H&M)
為了解決這個懸殊又令人沮喪的差異,許多知名品牌如多芬(Dove)、Debenham 與 H&M,不再強調瘦即是美的單一化審美觀,而在目錄或廣告中放入不同身形的模特兒;許多團體組織也開始教育女性,如何從網路與電視廣告中養成良好的媒體素養,並學習處理性別化的形象議題。
除了各大品牌與民間組織所做的努力,回顧過去百年完美女性的身材演變,也能夠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審美觀上是多麼武斷。從早期性感偶像梅·蕙絲(Mae West)的沙漏型身材,到如今英國超級名模凱特·摩絲(Kate Moss)的瘦骨嶙峋,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女神定義,雖然仍有偏狹之處,例如皆為白人,也無法準確地用數字描述,但令人欣慰的是,不同體型都曾被視為性感,而且將有機會再現眼前。
吉布森女孩, 1900-1910s
(圖片來源: Getty)
吉布森女孩(Gibson girl)是插畫家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所創造的角色,身材高大並擁有傲人上圍、寬臀與窄腰,是當時代美女的縮影。
The Flapper, 1920s
(圖片來源: Getty)
1920 年代被稱為咆哮二十年代,最著名的就是那些稱為「Flapper」的摩登女郎,她們剪短頭髮、穿短裙,並在公共場所抽煙、開車與喝酒,她們很少穿緊身胸衣,將自己的身材隱沒在寬鬆的衣服下,並露出腳踝和膝蓋。
梅·蕙絲, 1930s
(圖片來源: Getty)
才隔一個世代,好萊塢影星梅·蕙絲所呈現的美感,就與 1920 年代的「Flapper」女孩天差地遠,蕙絲強調腰與臀部,並藉由貼身連衣裙來炫耀自己的身材。
麗塔·海華斯, 1940s
在二次大戰期間,人們的眼光從梅·蕙絲與「flapper」女孩身上移開,轉向如影星麗塔‧海華斯(Rita Hayworth)一樣,有著完美無瑕的肌膚與健康修長的身材,這時候大家認定的美女與一般美國女性身材差不多。
瑪麗蓮夢露, 1950s
(圖片來源: Getty)
1950 年代的性感象徵包括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簡‧曼斯菲爾德(Jayne Mansfield)與貝蒂·佩吉(Betty Page),擁有長腿與豐滿的沙漏型身材。
崔姬, 1960s
國際上第一位被封上「超級名模」稱號的模特兒,就是 1960 年代站上國際舞台的崔姬(Twiggy),「以瘦為美」的社會風氣就是由她帶起的。照片中崔姬沒有典型的女人曲線,帶點羞澀與小男孩感的形象,當年可震驚了時尚圈。
法拉·佛西, 1970s
美劇《霹靂嬌娃》飾演私家偵探職員的法拉·佛西(Farrah Fawcett),公認是十年來最美麗的女人,小麥色的肌膚、一頭金色捲髮與修長的身形,加上塑造出的運動形象與自然妝容,將性感又重新定義了一次。
珍·方達, 1980s
(圖片來源: Getty)
「纖細是理想的;如果能纖細又強壯那就完美了」,80 年代越來越流行火辣的健美身形,就如同這幾年紅遍台灣的韓國健身教練鄭多燕,而那時的代表人物是女星珍·方達(Jane Fonda),她的有氧運動影片銷售數百萬份。
凱特·摩絲, 1990s
(圖片來源: Calvin Klein)
1990 年代,時尚圈越來越多「零號」模特兒,其中以凱特摩絲(Kate Moss)最具代表性。她在 1993 年 Calvin Klein 的活動,以削瘦、有點病態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為時尚圈引進「海洛英式優雅」(heroin chic),自此蒼白的皮膚、稜角分明的顴骨與極纖細的四肢成為性感顯學。
阿德瑞娜·利瑪, Early 2000s
21 世紀初期的性感殿堂由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統治,其出品的模特兒清一色高瘦,擁有長腿和豐滿的胸部,並有飄逸的長髮與古銅色肌膚,代表人物為巴西名模阿德瑞娜·利瑪(Adriana L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