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4 月 28 日 ,

惡意,就是「毫無利益且必須付上代價,也要讓對方痛苦」,這種心理狀態與行為,常見於生活週遭的人事,如名人的離婚官司與富豪的遺產之爭,但到底是甚麼原因,讓人寧願選擇兩敗俱傷這種最不堪的結局呢?而最近一篇刊載在《心理評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醫學期刊上的報導,試圖探索人類的惡意行為。

為了衡量「惡意」的影響,研究團隊設計一份有 17 個題目的「惡意量表」,評估個體差別。共有 1,200 名受試者接受測驗,他們必須對「若鄰居抱怨我家前院的外觀,為了激怒他,我會把庭院弄得更糟」、「若我反對某人參與某項選舉,即使他當選對我有利,當他落選時我也會很高興」,或是「若我討厭的人能被打兩拳,即使要我挨上一拳也沒關係」等情境表示同意程度。

研究人員發現,惡意傾向較高者其人格特質包括有侵略性、精神病態、權術主義(Machiavellianism)、自戀、無罪惡感與羞恥感;而與惡意相反的人格特質為自尊心、內疚傾向(guilt-proneness)、隨和性與責任感。

另外結果還顯示,男性的惡意傾向更甚於女性,原因可是這些情景測試題讓女性較不願意積極回應;此外年輕人的惡意也比老人更濃,研究人員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馬庫斯(David Marcus)解釋:「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能從經驗中學習,也較沒有精力去表現。」

馬庫斯指出,在某些特定情境中,即使是平日溫和的人也會爆發惡意,比方「若痛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我希望經濟崩盤」或「寧可燒掉存摺,也不願和前妻分財產」。研究人員希望,這些成果能應用在未來實驗或是真實人生的行為預測上。

(封面圖片來源:sidknee23 via photopin cc

    回覆 # 1F
    2024-01-24 16:52:36 發表

    After all, what a great site and informative posts, I will upload inbound link – bookmark this web site? Regards, Reader. Websiteye Giriş için Tıklayın. a href=”https://cutt.ly/SahabetSosyal/” title=”Sahabet” rel=”dofollow”>Saha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