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 08 日

沒有痛感的卵巢瘤,可以長到直徑 25 公分大才被發現,可是 15 年來始終沒有療效顯著的藥物發展出來,晚期五年存活率僅 20%。不過衛生福利部通過一款抑制癌細胞血管生長的藥物,配合化療可以提升兩成治療反應率,並降低惡化風險,但目前仍屬自費階段。

發生原因多不明 發現時間多太晚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婦癌科主任屠乃方表示,台灣女性過去32年間,每十萬人口卵巢癌發生率上升四倍多,發生人數增加近 10 倍,婦女平均發生年齡為 50 歲,但由於初期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只感到背痛、疲勞、腹脹、腹痛、便秘、頻尿、體重增加等並不特殊的症狀,容易被當作小問題而延誤診斷,導致近 5 成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第三及第四期)。

由於一開始不易發覺,或是都是在其他檢查中偶然發現,例如子宮頸抹片檢查,因此發現時都有點晚,加上過去療效不佳,晚期卵巢癌平均 5 年存活率約僅 20%,第四期 5 年存活率甚至小於 5%,平均復發率也達七成五。

屠乃方表示,卵巢瘤的發生原因,除 10% 至 15% 跟遺傳有關,其餘原因不明朗。學術研究也沒有一致結論,例如二十幾歲就懷孕、有吃口服避孕藥、有餵母乳等與降低卵巢癌有關連,不孕、晚生孕與吃排卵藥則跟提高風險有關。有些學者認為整體看來跟卵巢一直排卵「過於操勞」有關,但也有人認為不孕是關鍵,跟排卵藥無關。他則提醒民眾不能因為與避孕藥的關連而吃避孕藥防卵巢癌,因為四十歲以上吃避孕藥也有血管栓塞的風險。

Woman with Stomach Cramps abdomen pain
(圖片來源:© Corbis)

阻止腫瘤細胞血管生成 並搭配化療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通過一款「血管新生抑制劑」,可以間接用來治療卵巢癌,台灣衛福部也在八月核准使用,將是第二線配合化療的藥物。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及婦產部主任賴鴻政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研究顯示,相較於僅用化療,若加上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反應率近 8 成,提升2成反應率,也因此疾病無惡化的平均時間能自 8 個月延長至1年,降低 52% 惡化的風險。

他解釋這款藥物的機制,指出一般細胞在整體體積不大的時候,可以透過滲透作用獲取外界所供給的物質,但腫瘤細胞在體積變大後,位於內部的細胞無法透過滲透作用獲取養分,就會新生成血管幫助輸送,這是腫瘤細胞的特性;血管新生抑制劑是一種可以結合血管生長因子的抗體,阻止血管增生,如此一來便能讓腫瘤細胞缺乏營養。

賴鴻政表示,卵巢癌病患往往會因為腹部不適先去看腸胃科,如果醫師一時沒有診斷出來或是超音波沒有診斷出來,確實有可能延誤病情,如果腸胃科就診三到六個月沒有改善,應改看婦產科。停經、停經但仍有出血,或是一等親有卵巢癌、無妊娠婦女、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高脂肪飲食習慣者、抽菸者等高危險群,應定期至醫院接受婦科檢查。屠乃方也表示,雖然現在管道眾多,但女性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最好是找婦產科來做,因為婦產科醫師可以連同婦科內診一起做,就可以早期發現卵巢癌。

(首圖來源:© Steve Prezant/Cor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