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在西元2012年已達84歲,美國是79歲;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台灣和美國一樣是79歲,顯示台灣的整體醫療衛生環境在世界排名上是名列前茅的。能夠有這樣的驕傲成績,主要是藉由公共衛生醫療照護的發達,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防治投入了相當的照護心力,使得老年人與慢性病人的併發症得以減少,獲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的可喜成績。

然而在這個榮景的背後,卻也隱藏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的透析人口,不管是盛行率(透析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或是發生率(每年新增加的透析人口比例),都是和美日並列前三名。但是在發生率方面,台灣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反觀美日的發生率卻仍在緩慢上升中。這樣的成績引起了國際的注意,共同的疑問是:台灣為什麼有名列前茅的透析人口發生率和盛行率,卻又能逐年降緩其發生率?

根據統計,各國慢性腎病的比率,美國12%、日本13%、澳洲11.2%,台灣溫啟邦教授資料分析是11.9%。慢性腎臟病人口的增加是全球問題,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並沒有高於美、日,卻有著較高的發生率,雖然這跟健保支付的完整和慢性病照護的良善有關,健保制度減少了慢性病的早期心臟血管疾病的併發症,使病人得以存活至腎臟功能產生障礙,乃至最後需要透析的階段,不像國外的患者大多未至透析時即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當最後需要透析以維持生命時,台灣因有健保支付制度,病人得以在無後顧之憂下接受透析治療或移植。這可以由糖尿病人佔新發生透析人數的百分比由過往不到20%上升到超過40%,可見一般。

不可諱言,防護方面我們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持續增加的透析人口,不管對國民健康或對國家醫療財務都是一項沉重的負擔。2001年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加入全球透析人口排比的報告後,台灣慢性腎臟病問題的嚴重性,引起全世界的關切。因此在同年,台灣腎臟醫學會在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委員會提出對策,隔年2002年國民健康局開始先導計畫,2003年年底推動五家「腎臟保健示範機構」,以預防保健之觀念,加強民眾對腎臟病之認知與察覺,並建立轉介照護平台,架構起共同照護網,進行追蹤管理。

示範機構名稱現更名為「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至2013年全台已有146家促進機構。長庚體系各院區都是「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更是首批成立的成員,也是種子機構,收案人數居同儕之首,同時在腎臟病的基礎與臨床的研究也屢屢登在國際期刊上。因此佳績,在國際腎臟醫學會的官方期刊上對長庚醫院諸多讚賞,國際腎臟醫學會主席還特地來訪,並委由長庚協助拍攝相關衛教宣導影片。

除了防治機構的成立外,2007年,中央健保局啟動「全民健康保險Pre-ESRD預防性計畫及病人衛教計畫」,推廣慢性腎臟病後期的篩檢與個案管理。除了將慢性腎病第三期、第四期和的五期的個案列入整體照護計畫,同時也將透析病人與第四期、第五期慢性腎病病人之配偶與二等親家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等高危險族群列入衛教範圍。

在公衛層面的防治計畫外,在2008年則以上下游整合方式結合腎臟醫學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推動「慢性腎臟病防治科技研究計畫」,從四個構面上進行研究,分別是(1)流行病學及危險因子監測;(2)早期診斷技術與本土性診療標準;(3)開發與建立完整之治療方式與照護模式;(4)醫療給付與腎臟移植制度研究。全方位的涵蓋了從基礎、臨床、流行病學、保險給付層面和社會影響層面。因多面向介入性措施成效的顯現,到了2011年,衛福部更啟動「慢性腎臟病患照護品質提升計畫」,聯合各醫療專科與院所,將防治工作對象擴大到慢性腎病的初期患者,即第一期至第三期A段。藉由有效的針對病人進行分層分類照護,從預防面進展到治療面,期望達到有效慢性腎臟病防治的終極目標。

慢性腎臟病與透析人數的持續上升是全球性的問題,透析人口以每年約7%的速度增加。台灣的醫療照護水準優異,又有著相對完善的保險制度,加上人口的老化,飲食的西化,慢性病人的增加,都是造成透析人口居高不下的原因。這幾年發生率能有所減緩,實賴政府與腎臟專科學會和其他各醫療專業人士,如護理師、營養師、衛教師等專業人員的全面合作,一方面建立了腎臟疾病整體醫療照護及衛教體系,同時加強各個面向的研究,將研究成果匯入整體照護。

這是一個成功的政府、學界與民間通力合作的案例。台灣有著比世界腎臟日更早一年提倡的「台灣腎臟日」活動,也是唯一在高透析人口發生率的國家能使發生率增長減緩的國家,這些成績都是傲人的。也希望藉由此次的專論,能夠讓大家對於慢性腎臟病能有進一步的了解,共同減少慢性腎臟病對健康的危害。

本文授權自長庚醫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