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說,希望孩子免疫力好,少生病;或者擔心孩子過敏疾病變成終生固疾。當我與他們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發覺一般人對免疫系統的瞭解很模糊,也因此容易產生誤解。市面上販售標榜「增強免疫力」的食品,可說是琳瑯滿目,從嬰兒配方奶粉、米精,到粉末或顆粒的口服藥劑,甚至喝的飲料,只要搭上免疫的順風車,身價自然不凡。如果付出代價,買到健康當然值得,問題是,如何辨別哪些產品是魚目混珠的粗劣品呢?
與其買了產品,再拿去請教專家,不如自己先有正確的觀念,也就能判斷該產品的說明是否誇大不實了。為了與家長和長期過敏的孩子討論治療計劃。我喜歡採用淺顯有趣的解說方法來介紹免疫系統與過敏反應的醫療專有名詞,這樣能幫助她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免疫學聽來很艱深,但解釋起來,不過就是生「理」反應,有一定的原理,通則,如果了解根本的概念,就容易判斷廠商的說法是否真有道理了。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我們的維持和平部隊,包括了國防部和內政部的所有功能,它配備了軍隊和警察(白血球家族)和軍火武器(抗體)。能抵抗入侵的異類,包括病原(細菌、病毒、寄生蟲)和過敏原(異種蛋白質)。病原會讓我們生病,所以要驅逐它,這很容易了解。但是異種蛋白質呢?因為它是別家工廠的產品,不能隨便堆到我們自家的倉庫裡,所以免疫系統把它推出去,這就是所謂「排斥反應」。輸血或骨髓移植,都要經過配對試驗,只有麻吉的對象,才能接受它的產品。那麼每天我們從口吃進蛋、奶、豆、牛、羊、豬、雞、鴨、魚..都是蛋白質,為什麼不排斥呢?因為這些外來蛋白在胃和小腸早已被分解成小單位的胺基酸,才通過消化管的免疫管制站,進入血液中。然後在體內重新依照個人基因的指示,組合成自己獨特的蛋白質。所以說,我們可以取原料(胺基酸),不能取成品(蛋白質)。這樣看來,奶粉或營養品當中添加免疫球蛋白,號稱可以增強免疫力,其實也會在腸道裡被分解,並不能直接進入我們的免疫系統作用。頂多可以提高消化道局部的抗菌能力而已。
怎樣能夠讓身體的護衛隊管用呢?當然要糧餉充足、教育訓練、充實軍備,給它們好環境去發揮。所以均衡的營養素,是提高免疫的第一步。健康食品或日常飲食,都應均衡,多樣化,單一種持續使用,不比多種輪替來得有效率。訓練軍隊需要演習,打疫苗其實就是讓減毒的病原進來,免疫系統會為它量身訂作武器(抗體)存起來,下一次同型的病原入侵,武器早就備好,第一時間將它殲滅。有人誤以為,打疫苗是外來傭兵,自己的免疫力反而懶惰不作戰,是完全錯誤的想法。
充實軍備,累積抗體,也是增強抵抗力的方法。家長常抱怨,自從孩子上幼稚園以後,感冒頻頻,以前不會這樣常生病。其實輕微感染,是給免疫系統擴充軍備的機會。現代家庭,孩子數目少,環境單純,上學之後接觸其他兒童,交換不同的病原,每一次感染就多存一些不同種類的抗體,一段時間之後,自然少生病了,對於這段過渡期,醫生的任務是看護孩子不要因為感染發生併發症或後遺症的傷害就好。
任何生物要長得強壯,一定要有好的營養,好環境。免疫系統運作,也是如此。血液淋巴循環,是把警察送到每一個地區去維持治安的通路,多喝水,常運動,確保循環運行通暢,免疫機動反應當然好。
清潔自然的環境,讓我們感到舒服,身體的內在環境也應該如此。我們的血液因為有免疫系統把關,所以是無菌的,但是消化系統是半開放的環境,每天接受外來的食物飲水,想想有多少疾病是病從口入的呢?因此腸道鋪了一層地毯來隔離有害物質,這層地毯是腸黏膜。它的表面覆蓋與我們共生,無害的微生物,稱為正常細菌叢。其中有些菌種甚至有益消化和免疫作用,就稱為益菌。健康食品當中,有相當比例是利於益菌生長的營養素,例如寡糖,或者直接是益菌粉末。只要有利內在生態平衡的產品,至少是無害的,選擇的重點在益菌的含量和菌種。
健康來自信念,落實在生活習慣。本來我們可以貫徹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潔淨環境來促進健康。但是現代生活方式既忙且盲,大家勤快的忙碌外在的成就,卻忽略或懶得照顧內在的需求,因此才會仰賴簡便的健康補給品,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