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0 月 22 日

聰明選用起司與雞肉料理 輕鬆打造親子「家」宴 

▲灃食智庫-海洋大學張正明教授與民眾分享雞肉知識,破除肉雞有生長激素的謠言,教民眾如何挑選雞肉。(圖/主辦單位提供)

大人小孩一起學習懂食物、挑食材、做料理,是日常生活中實踐食育方式最好的方式之一。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於萬聖節前在台北舉辦第21場良食脈動講座「親子『食』尚魔幻課」,由專業的食品科學教育學者、資深料理作家,分享雞肉、起司常見的迷思與料理技巧,現場座無虛席,還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一起聆聽,過程中互動問答熱烈,大小朋友都在講座裡更認識生活飲食。

雞肉的美味深受孩子們喜愛,但雞隻有沒有施打生長激素?吃雞肉會不會讓孩子提早發育?這都是家長關心的問題。灃食智庫-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張正明在講座中為大家洩露天「雞」。張正明表示,雞隻飼養期間短、飼料換肉率高,因此數量遠高於其他的家畜禽。2016年世界糧農組織統計雞隻的數量超過220億隻,是全球人口的3倍之多!肉雞的飼料換肉率約1.5-1.6,也就是每餵食1.5公斤的飼料,就能讓雞隻長出1公斤的肉,相比其他家禽畜在產肉上更有效率,自然成為人們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

肉雞常被誤會有施打生長激素,張正明現場破解謠言:「我們吃的肉雞,不打生長激素、不用藥,是真的!」事實上,生長激素的價格比雞隻本身還高,且施打需要額外的人工成本,現實生活不會發生。而不用藥更精準地敘述,是肉雞只在剛孵化的前2週會施用必要疫苗、還有經獸醫師處方的藥物,防止雞隻生病,並在2週後停藥,不再額外使用藥物。

▲起司風味的差異主要來自於製作過程時使用的原料與步驟不同。(圖/主辦單位提供)

多元豐富的起司滋味,來自於製程的巧妙差異

隨著國際間的飲食文化互相影響,在歐美飲食文化中大量使用的乳製品起司,也成為諸多台灣人餐桌上的最愛食物。受限台灣牛乳的產量,起司產業在台灣並不發達,一般民眾很少有機會了解起司是如何製造的。灃食智庫-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郭孟怡教授分享了起司製作方法,揭開起司風味與質地多變的秘密。

郭孟怡表示,許多台灣人對於特定的起司味道覺得不能接受,但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那可是如臭豆腐般的珍饈!起司製作其實與傳統豆腐的製作相似,只是過程使用的原料不同,生乳經過殺菌後,加入乳酸菌、凝乳酶幫助牛乳凝結成為類似優格質地的凝乳,接著將凝乳的部分加鹽、加壓成形、熟成等步驟,就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起司。改變每個步驟中使用的原料、配料與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風味與質地,造就起司豐富多元的樣貌,像是莫札瑞拉(mozzarella)起司能拉出長長的起司絲,艾曼塔(Emmental )起司則因為添加產氣菌,切面會出現很多的孔洞。

利用派對料理一起在餐桌上同樂,讓孩子更喜歡食物

萬聖節、聖誕節將至,許多家長會用心準備派對讓小朋友與家人或朋友同樂,知名飲食作家莊雅閔表示,其實只要一隻烤雞就能打造濃厚派對氣氛!莊雅閔提供烤雞美味訣竅:先以洋蔥鋪底可避免烘烤時雞隻與烤盤沾黏,將雞皮水分事先擦乾、烘烤時表皮塗適量油脂,都能使烤雞表面更有脆度與光澤。此外,開胃麵包小點或披薩,都是適合親子一同製作的派對餐點,莊雅閔建議,家長可先將餅皮底部做好,由小朋友自己發想設計、製作上方裝飾,並可善用利用餅乾壓模或刀工,做出各種形狀的裝飾起司片,就能輕鬆就享受親子動手同做的樂趣。

讓飲食教育從小札根 灃食基金會持續致力推動食育

精彩豐富的講座中,灃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芳燕則分享灃食教育基金會從2018年開始的「營養5餐」計畫。身為一對雙胞胎的母親,林芳燕對於「飲食教育要從小札根」非常認同,她說:「雖然飲食教育的推動無法立即見到成效,但如果現在不推動,10年之後孩子們對如何吃得健康、營養,仍然一無所知。」因此,透過公益性地推動營養5餐計畫、良食脈動講座,用食育為孩子的未來札根,林芳燕也邀請大家到灃食教育基金會粉絲專頁學習更多與時俱進的飲食知識,一起做個健康又有知識的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