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參加心靈成長營,其中一項活動對我頗有啟發。遊戲名為「要籌碼」,學員分成十人一組,遊戲規則非常簡單,隊員要在有限的二十分鐘內,想盡辦法編理由,向小隊輔導員索取他手中的籌碼,理由不可重覆。得到最多籌碼的小隊獲勝。
遊戲開始,大家興高采烈的編造各種說法,發言十分熱烈。有人說「我要帶回去做紀念」「我們想贏」「我長的很帥啊」…等等,小隊輔也熱情回應,任何理由他都說「這是一個好理由!」,但奇怪的是,他都沒給籌碼,只是一再說「再給我一個好理由」就這樣,10個人,七嘴八舌,胡亂編派,10分鐘過去了,一無所獲。
逐漸地,有人懷疑整個遊戲可能另有詭計,恐怕根本就要不到籌碼。於是某人溜到別的小隊去刺探軍情。果然不錯,別的小隊也一樣,沒有人得到籌碼!遊戲仍然繼續,現場的氣氛卻不再熱烈。其實也找不出像樣的理由了,能想到的好理由,早就說過了,現在哪有更好的呢?大部分的人索性放棄不玩,冷眼旁觀,看那2、3個弄不清時勢的傻瓜,繼續有一搭,沒一搭的擠理由。甚至連「因為我穿黑褲子」的理由都出現了。搞什麼,穿黑褲子的多著呢!
忽然,小隊輔拍拍他,「恭喜,你拿到籌碼了!」眾人一愣,就連拿到籌碼的人自己也莫明奇妙。這到底算什麼好理由呀?小隊輔熱烈催話,「來,再給我一個好理由」幾個人略受鼓舞,重新燃起希望,再編幾個理由,結果,沒有回報。
時間到,遊戲結束,每個小隊至多2人拿到籌碼,大半小隊連一個也沒有。這時老師才向大家說明,活動設計的內容是:任何一個人,只要嘗試21次,不論什麼理由,就能拿到籌碼。原來如此!我們很容易被「好」理由給卡住,似乎不能更好,看來不會成功,就放棄努力。其實,只要願意再試一下,任何理由都是好理由。
為什麼要試21次呢?有一種說法,21次是心理關卡,通常能堅持到21次,就不會放棄了。同一件事,做21次成習慣,做210次變本能。一試再試,反而不感到困難,做不好,繼續修改調整,最後多半能得到成果。
企業名人張忠謀先生,曾經對大學生演講時說,他發現歷史上真正成功的人士,沒有一個不曾遭受苦難,甚至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比一般人多,但是這些典範往往具有一項共通的特質,就是堅持理想,鍥而不捨。一般人遇到障礙,通常願意暫時忍耐,但是一試再試不成功,多半會灰心喪志而放棄。唯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撐過苦難的試煉,在每一次的嘗試中,粹勵出更接近成功的方法。
現在的青少年,成長過程備受呵護,對挫折的忍受度極差,一件事做不成,大概試三次就放棄;試五次不成叫鬱卒;試八次,想自殺。這樣淺薄脆弱的性格,實在另人擔心。
青春期之前,人格的形塑受家庭價值觀和父母的教養態度影響最深,我們都希望下一代人格健全,自立自強,將來成年可以適應順境和逆境。由於孩子天生有獨特的性格組成,在幼兒發展理論中,稱為「氣質」。分成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反並閥、趨避性、適應度、活動量和規律性等九項。氣質雖然天生,卻隨著幼兒成長而動態發展。其中以親子間的互動消長和排行順序影響較深。氣質原本堅持度不高的孩子,如果碰上堅持度強的照顧者,或手足。順從妥協漸成習慣,或許人際關係容易和諧,但做事貫徹意志卻恐不足。
教養這樣的孩子,父母請提醒自己,記得試21次可以克服心理障礙的故事,鼓勵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努力去達到設定的目標。畢竟真正的聰明,是經由嘗試來修正的「變通」,而不是放棄原有另尋目標的「變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