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中,有時會遇到一些父母抱著才出生幾週的小寶貝,憂心忡忡的描述著:「我家小孩的眼睛不管有沒有哭泣,經常都是水汪汪的,到底正不正常呢?」

事實上,眼淚是由主淚腺及副淚腺所分泌,負責眼睛的滋潤,而多餘的淚水就經由淚液的排泄系統,從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一路通達鼻腔(請見附圖),當有些疾病造成分泌太過旺盛,如眼睛發炎、睫毛倒插等,或則是鼻淚管阻塞,都會導致溢淚,出現水汪汪眼睛的現象。

小兒鼻淚管阻塞最常見的原因,是在鼻淚管的末端接近鼻腔的位置有一薄膜,應於出生時自行打開,若無法開啟,就會導致淚水逆流回眼睛,臨床看起來就是淚眼汪汪,有時淚囊會膨大,甚至發炎、感染,造成急性淚囊炎。

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的新生兒會產生鼻淚管阻塞的現象,以台灣地區每年三十萬新生兒來計算,全國每年約有一萬名新生兒會有鼻淚管阻塞的困擾,還好大部分的小兒鼻淚管阻塞都會在六個月之內自行緩解,僅有少數須用手術的方式加以治療;鼻淚管阻塞的發生率,男女均等,並無明顯的遺傳傾向。

若懷疑有鼻淚管阻塞,首先要觀察眼內眥至鼻樑中央,即淚囊所在的位置,有無紅腫熱痛的現象,以手指輕壓淚囊是否有膿液從淚點逆流而出,如果有以上症狀表示合併有急性淚囊炎,要先以抗生素治療,待症狀消失後再處理鼻淚管阻塞,確定診斷鼻淚管阻塞要靠探針沖洗淚管;若有阻塞現象,則沖洗液無法到達鼻腔。另外,可以淚管通條直接探索淚管,用來判定阻塞的位置,對於小兒鼻淚管阻塞,淚管探測術不僅是診斷的方法也是治療的一部分。

鼻淚管阻塞的治療方式,最主要是取決於孩童的年齡,若是在出生至六個月這段期間發現有鼻淚管阻塞,因為大部分的病童都會自動緩解,因此採取保守的治療方式,教導父母先以溫水熱敷,再以洗淨的雙手,利用食指指腹,一手按住淚點開口,另一手食指由上而下,自淚囊往鼻淚管方向按摩,重覆幾次,目的就是利用按摩所產生的內壓將鼻淚管末端的薄膜撐開,原理就像擠牙膏樣。

六個月至一歲半這段時期,假如鼻淚管阻塞的現象依然存在,則自行改善的機會就很小了,因此必須採取較積極的治療方式,首先可使用淚管探測術,將通條由淚點至鼻淚管,再由鼻腔穿出,可將阻塞的薄膜打開,約有九成的病童經過一次手術就能治癒。若阻塞的情形再度發生,則可考慮除了淚管探測術外,再加上淚液排泄系統內留置軟性通條,用以確保通道順暢,一般留置的時間約須六個月,大體說來,手術並不會很困難,但是因為小孩無法合作,必須於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

僅有極少數經由淚管探測術及淚管通條留置術後,仍無法將鼻淚管阻塞的情形改善,這個時候只好進行所謂「淚囊鼻腔吻合術」,就是不經由鼻淚管,直接將淚囊與鼻腔打通,做一個永久的通道,但是因為這一種手術會傷及眼眶骨,為了避免影響幼兒眼眶骨的發育,最好等到三歲以後,眼眶發育定型了,再進行手術較為理想。

鼻淚管阻塞雖然不會造成失明,但是成天淚眼汪汪,是相當惱人的問題,也容易引起淚囊發炎,醫師的責任就是要確實告知父母整個疾病的過程,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讓父母能夠安心,以免病急亂投醫,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其次造成小兒淚眼的原因,除了鼻淚管阻塞之外,眼睛局部外傷、感染、發炎、睫毛倒插等因素都有可能,必須將其他可能的原因排除後,再針對鼻淚管阻塞,進行有系統的治療,方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