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03 月 08 日

 小強4歲,小英3歲,兄妹倆常在家裡你追我跑。但作哥哥的卻跑不快,上下樓梯更常要媽媽扶持。有天,到郊外放風箏,小英很興奮地指著飛得遠遠的風箏,而小強雖無「髮蒼蒼」,卻表現得「視茫茫」,呆立在一旁。帶到眼科檢查後,才發現小強兩眼有高度的遠視和散光,視力矯正只達到 0.3。媽媽這才恍然大悟,難怪小強看不清楚,影響其日常生活。經過兩年的治療,目前配戴眼鏡視力已可達1.0 ,擺脫「弱視」的陰影。

  臨床上,弱視必然「視力不好」,但視力不好並不一定是弱視。例如,童年時視力正常,15歲才有近視的青少年,只要配戴眼鏡,便可達視力 1.0;60歲才被白內障影響視力的老年人,或許開刀便能解決問題。但一個3歲的小朋友有近視或白內障,不趕快治療,等到10歲才要配鏡或開刀,則視力變好的機會,恐怕微乎其微。為什麼呢?因為人類剛出生時,視力其實很差,必須靠著正常的眼球接收正確的影像,傳到大腦,大腦的視覺中樞才能發育成熟,發揮功能。在這過程中(從出生到6歲),若有妨礙眼球接收清晰影像的「因」,使大腦視覺中樞發育不良,久而久之,便會導致弱視的「果」。此時,才要去解決眼球的問題,便太遲了。

那麼,弱視的「因」包括那些呢?主要可分為三部分:

1.屈光不正性弱視:

無論遠視、近視或散光,若度數過高,均會造成模糊的影像,無法對視覺中樞產生正確的刺激而兩眼弱視。若是一眼度數高,一眼度數低,相差兩百度以上(稱為兩眼不等視),則高度數那一眼常常偷懶不用,也會發生單眼弱視。

2.斜視性弱視:

常見一眼偏內或偏外,使得兩眼無法一致地上下左右看東西,而有雙重影像(複視),看東西會不舒服。此時,大腦會抑制偏斜眼的影像,使它「視而不見」,減少複視。時間一久,不僅斜視眼成為弱視,立體感也很差。但若是兩眼交替性的斜視,則因為兩眼輪流使用,發生弱視的機會較小。

3.剝奪性弱視:

或稱為廢用性弱視。例如先天性白內障、角膜白斑或眼皮下垂,會遮住視線,接收不到完整的影像。廢而不用的結果,自然形成弱視。

治療上的原則,要把握幼兒階段「視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即以各種方法讓小朋友能接收正確的影像刺激。首先,要排除手術可以治療的部份。例如,先天性白內障若未在出生後6週至3個月開刀,則預後通常很差。少數斜視可配鏡改善,多數情況需開刀調整眼外肌肉,矯正眼位。其次,則需根據屈光不正的度數,配戴適合的眼鏡,再輔以「遮蓋療法」與「弱視刺激儀畫圖療法」。

所謂「遮蓋療法」乃是將視力較佳的一眼用貼布蓋住,強迫小朋友用視力較差的那一眼看東西。遮蓋時間長短及單眼或雙眼交替遮蓋,均需按醫師指示,以免矯枉過正,視力較好的一眼反而變差。「弱視刺激儀畫圖療法」則是利用不同頻率的黑白條柵作刺激源,在透明圓盤上作描圖遊戲,刺激視力發育。

初步了解弱視的成因與治療後,該如何提早發現幼兒有視力異常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現象:

滿月後的寶寶,以玩具或小手電筒逗弄,不會注視;黑眼珠中有白色反光。

三歲前的幼兒,行動遲緩,手眼協調能力差;直視時,有一眼會向內或向外偏移;有歪頭、瞇眼、縐眉頭或閉起一眼的習慣;經常眨眼或怕光、流淚。

滿三歲的小朋友,則可以視力表作篩檢。家長可先參考健保手冊第44頁的圖形,畫個大的C或E上下左右變換方向,讓小朋友練習指出缺口,再帶到眼科門診檢查。

最後,要提醒您,弱視治療的進步,是一項馬拉松賽跑,而不是一百公尺衝刺。惟有小朋友、家長與醫護人員共同配合努力,把握6歲前治療的黃金時機,小朋友才不會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