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萊恩柏曼(Brian Berman)應邀來台,於皮膚科醫學年會上介紹「免疫反應調節劑(Immune Response Modifier, IRM)」的觀念;並發表臨床研究報告,顯示這種乳膏除了可作為生殖器疣(尖圭濕疣);即俗稱「菜花」的第一線療法,並可治癒約七成的基底細胞癌病患;用來治療泡疹、傳染性軟疣等病毒性感染病患,或是預防手術後蟹足腫的再次形成也都有不錯的療效。隨著媒體的報導,門診中深受這些疾病困擾的病患詢問頻率也多了起來。為了讓一般民眾更進一步瞭解這種有別於傳統療法的治療觀念,筆者特別回顧了相關文獻,在此做一簡單介紹以及其可能的適應症和療效。

隨著這幾年來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瞭解到許多疾病的發生是和體內免疫系統的調控出問題有關。根據這個觀念,許多藥廠也就相繼研發出能夠更精細調節免疫反應的藥物。而在皮膚疾病的應用方面,簡單說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免疫抑制劑:如用於異位性皮膚炎的Tacrolimus、Pimecrolimus,用於乾癬的Etanercept、Alefacept等;與另一類免疫促進劑:即Imidazoquinoline類的藥物,目前已上市的為Imiquimod以及仍在試驗中的Resimiquimod (R-848)。

這一類免疫促進劑,或又稱之為免疫反應調節劑(IRM)的藥物乃是利用藥物激發人體第一線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使其產生發炎性細胞激素(如干擾素、細胞介質素、腫瘤壞死因子等)藉此消滅入侵的病原,另一方面則會間接促進具有記憶特質的第二線免疫反應(漿液性與細胞性免疫反應),而使免疫系統能辨認遭感染的細胞,進而在不傷害正常組織下去除病灶。

這種免疫療法的特點乃在於它不僅能治療已發生的病變,更可讓免疫系統留下「殺敵」的記憶。於是當相同的病原再度出現時,就可迅速自動反應,趕走這些不速之客,以減少疾病復發的機率。而這種預防效果是目前使用藥物毒殺或手術切除等方式所沒有的。

目前在美國、歐洲、澳洲已將Imiquimod建議做為治療生殖器疣(即菜花)的第一線用藥。經由每週塗抹3次,連續16週至32週的治療研究指出,約有6成左右的治癒率,其中女性的反應(約7成多)又比男性好(約5成多)。大部分的病人約在第8~9週可以達到清除的效果。而重要的是比起傳統療法高達3~4成的復發率,Imiquimod只有約1成左右的復發率。此外它是屬於B級用藥,因此可安全的用於孕婦身上。對於傷口不易癒合的病患(如糖尿病)或是病灶多發的病患,使用免疫反應調節劑作為第一線用藥,是個不錯的的選擇;另外就是已嘗試過各種傳統療法,卻常常復發,或者是想要保有隱私的女性病患,也可以考慮這種療法。關於副作用方面則是治療初期會有局部的紅腫或刺痛、搔癢等反應,但多在可忍受的範圍。不過目前這個藥物還沒有健保給付,一個月的治療費用視患處面積大小約需4~5千元不等,對手頭不寬裕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大負擔。

當然除了治療“菜花”以外,其他因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感染所造成的各種病毒疣當然也可使用Imiquimod來治療,但考量到長在其他部位的疣都有粗厚的角質層,造成藥物吸收不佳,所以以經濟效益比來說就不宜作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像長在指甲旁的疣,傳統療法很難治癒;或是長在臉上的扁平疣,必須考慮美觀的問題而不能採取太過激烈的清除方法,這時Imiquimod就是值的考慮的方式。另外像好發在小朋友身上由痘病毒(Pox Virus)感染所引起的傳染性軟疣,傳統的治療方法(如液態氮、刮除法)對小朋友來說,都有如酷刑般的難熬,免疫反應調節劑的上市其實對小朋友與父母來講都是一大福音。根據初步報告指出有53%的治癒率、27%的人則可減少一半以上的病灶。平均在治療2~3個月後可見到病灶完全清除。

總結來說,免疫反應調節劑的出現的確給了皮膚科醫師另一項對付皮膚病毒感染的武器,不過還是要對相關病症有正確的診斷且瞭解各種療法的優缺點及適應症,方能為病患帶來最佳的治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