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男性,主訴大便帶血斷斷續續已有一年多,最近一週症狀加劇。食慾正常、軟便,排便次數增加,有腹痛,但無體重減輕。身體檢查無貧血,下腹有壓痛,肛門指檢直腸無硬塊,但手套有鮮紅血跡。直腸纖維檢查發現散在性表淺潰瘍併滲血分佈在整個直腸,下降結腸,及橫結腸,合併組織切片檢查,疑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合稱為”大腸炎性疾病’,前者只侵犯大腸的黏膜,而後者則會傷害到深層的腸壁,而且在整個腸胃道、口腔都可能發生,但潰瘍性結腸炎則只發生在大腸,特別是直腸。此症是西方人多,東方人少見,一年難得發現幾個新病例,歐美年發生率約每十萬人10-12人,女性多於男性,發生高峰在15-25歲及55-65歲之間。
臨床表現有1.慢性腹瀉2.腹痛3.大便帶血4.倦怠5.食慾減退6.體重減輕7.發燒,症狀有很大的差異,不一定全部症狀都有,或許只有2,3種症狀。可能一兩次急性發作後,仍然跟正常一樣,或者是經常反覆的發生同樣的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形成的真正原因仍不清楚。但研究不再認為壓力是原因之一,最近的看法都集中在下列幾個可能的因素:1.免疫系統:可能因某些未知的細菌或病毒直接引發腸黏膜炎症反應,或是免疫系統因捍衛病原體的入侵而發生發炎、潰瘍2.遺傳,15-20%的病人父母、兄弟或小孩有相同的毛病,(有研究發現染色體12及16有問題)3.環境因素:在都市及工業化的居民較多,因此包括高脂肪或加工食物都可能是致病因。此症的過程相當長,可能伴隨病患一輩子,呈起伏狀,有時急性發作,有時平靜如正常。
直腸鏡檢查是最理想的診斷工具,能見到大小不一的潰瘍,圍繞著紅腫糜爛的黏膜,嚴重時幾乎看不到正常的黏膜,直腸大部份都受波及,可延伸到下降橫或上昇結腸,可以只發生在左側、右側或全部大腸。
治療的目標在減輕發炎,解除病人的症狀,以及較持久時間的緩解期。目前有數種藥物可使用,口服或灌腸。大部份的效果均不錯。在急性期後一定得繼續使用維持劑量,以避免短期再復發。
飲食在急性期甚至少部份人平常就應當加以控制,禁食會使症狀惡化的食物。少吃乳類製品、高脂、高纖維食物、少量多餐,多吃蛋白質、液態食物,補充維他命。規律的運動,瑜珈、瞑想可使情緒放鬆有益疾病的恢復。
「毒性巨腸症」是潰瘍性結腸炎最嚴重的併發症。此時大腸痲痺脹大,如果不立刻處置就會造成腸破裂,穿孔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需外科緊急手術治療)。腸道外,如肝、膽道、皮膚、關節或眼睛也都可能併發毛病。潰瘍性結腸炎若已存在8-10年以上,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會逐漸增加,每年的發生率約0.5~1%,因此定期(1-2年)大腸鏡檢查及隨機組織切片檢查是必要的。
雖然潰瘍性結腸炎在東方人不多見,但早期發現治療可預防大腸癌及併發症之發生。因此當排便習慣發生變化超過十天以上或止瀉劑失效,大便帶血等現象出現時應立即就醫,不能當作是痔瘡出血而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