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03 月 08 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約有廿億以上人口受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其中3/4發生在亞洲地區,約三千五百萬人因而演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的25-40%病人也因肝硬化或肝癌而早逝。可見B型肝炎是相當普遍而重要的傳染病。

台灣的肝病90%是源於病毒性肝炎,當中的80%又是與B型肝炎有關。由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在台灣約九成的人與B肝病毒有過接觸。其慢性帶原率約為15-20%。從民國73年起開始實施全面新生兒的B型肝炎疫苗注射後,新生一代的帶原率已降至1-3%左右,這是相當值得慶幸的。台灣肝病防治成員在肝炎的研究及防治上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過去怎麼會有如此高的帶原率及B型肝炎患者?必需由B肝的傳染途徑談起。在台灣B肝的主要感染途徑是母親傳給小孩的,即所謂的『垂直感染』約占60%,當母親是B肝帶原者又是e抗原陽性時,90%以上的新生兒會受感染而成為帶原者(相較於e抗原陰性的母親,感染率為10%相差很多)。其他40%的感染也大多發生在學齡前之孩童,由於早年看病打針幾乎是常見的診療方式,且非使用拋棄式注射器材,乃造成日後成年人有如此高之帶原率的重要因素。

雖然唾液中含有B肝病毒,除非對方口腔或消化道有傷口,否則經口感染之機率很低。情侶或夫妻之間的接吻,若不是太激烈造成皮破血流,也不用擔心因而感染。陰道分泌物、精液都含B肝病毒,除非是太過激情造成局部有傷口,性接觸雖是感染途徑之一,但發生率低,婚前的B肝病毒篩檢,若一方有帶原,另一方無抗元也無抗體時,即可注射疫苗,解除日後受感染的疑慮。母親是帶原者,不會因哺乳而感染給嬰兒,何況嬰幼兒都已接受B肝疫苗注射。

感染B肝病毒年齡是影響是否成為慢性帶原者或肝炎的重要因素,嬰幼兒時期受感染,由於免疫監視系統尚未完全,病毒沒有被認出是外來的入侵者,如入無人之地,大肆繁殖,此期即是臨床所稱的『免疫容忍期』,此時大都無臨床症狀,肝功能也正常,肝細胞也無發炎現象,但感染之後,易成為慢性帶原者或引發慢性肝炎。假若在成年後才感染B肝病毒,則病毒很快就遭到免疫系統的攻擊,臨床症狀明顯,可能引發急性肝炎,但只有10%左右會成為帶原者或慢性肝炎。

B肝病毒進入人體後,持續達6個月以上者,就成為慢性或終生帶原者,若肝功能檢查都正常,腹部超音波也無異常的,稱之為『健康帶原者』。若肝功能顯示上下起伏,則表示是慢性B型肝炎。

目前B型肝炎的藥物治療包括干擾素,胸腺素和拉美夫碇(肝安能),對肝發炎指標(SGOT、SGPT)較高,病毒正在繁殖者治療效果較好,主要是阻斷病毒的繁殖,減少肝細胞發炎,延遲甚至阻擋纖維化、硬化的形成。那些狀況之下適合那一類的藥物治療,宜請教專家。目前仍未有藥物可用來對B肝病毒作完全清除的作用。健康帶原者不必藥物治療。不熬夜、不喝酒、不亂服藥、適度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也是『保肝』不能缺少的。

除了全面嬰幼兒的肝炎疫苗注射外,避免不必要的紋身、紋眉、穿耳洞或其他不潔血液、體液的接觸,B肝的帶原率應該更為減少,因它而衍生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也就減少。高危險群(B肝帶原者、慢性肝炎、有肝癌家族史者),應定期接受追蹤檢查,如此祈望在千禧年,B型肝炎有朝一日能從台灣消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