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的結石可以自行排出,發現結石當然可以等,多喝水多運動待其自行排出(不必吃化石草、喝啤酒),一般以○.五公分為標準,大於○.五公分的結石「自排機率」很低,應儘速治療。然而在等待和觀察的過程中,必須冒三種風險:1. 再度絞痛或持續疼痛;2. 併發尿路感染;3. 腎臟功能受損。一般觀察二至四週,而且要密切追蹤至完全排出,不是不痛就不管了。
其實即使是○.五公分的結石,要通細長的輸尿管也是不容易的,尤其輸尿管要進入膀恍的入口處最窄,只有一至四mm,所以結石也最常卡在這一關。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目前願意等待觀察的病患已越來越少,長痛不如短痛,何必冒風險呢?治療方式有下列三類:
1. 體外電震波碎石(ESWL,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故名思義,震波是由體外傳入,所以不必開刀。全球第一例接受ESWL治療是在一九八○年二月七日,台灣自一九八五年於台北榮總引進第一部碎石機後,迄今全台已將近百台碎石機,受其恩惠免受開刀之苦的病人更是數以萬計。目前ESWL已進步到免住院、免泡水(相對於泡在水中治療的濕打,俗稱乾打),可應用在約80%的腎臟及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不用ESWL,因為太貴了,我們有更便宜有效的辦法)。但ESWL並不是萬能,對於較大的結石(腎結石大於三公分,輸尿管結石大於一公分)或阻塞嚴重的輸尿管結石,ESWL仍然力有未逮,需借助下列的方法。
2. 經內視鏡體內碎石法
相對於體外電震波,這種方法是借助內視鏡,在體內進行碎石治療,所以要住院,要上麻醉。
依據結石所在位置,內視鏡有腎臟鏡、輸尿管鏡和尿道膀恍鏡。治療時,首先將內視鏡放到結石的位置,再啟動碎石波,在體內將結石擊碎;常用的碎石波有水電波(EHL)、超音波、雷射和氣鑽(類似鑽馬路的氣鑽),各有優缺點,也可數種搭配使用。
尿道膀胱鏡:直徑六至八mm,長約二十五公分,從尿道進入,可檢查尿道和膀恍,只做檢查時可不用麻醉;若要施行碎石治療,最好半身麻醉比較不痛苦。
輸尿管鏡:直徑不到二.五mm,長度卻有五十公分,是一種極精密的尖細內視鏡,近幾年才發展出較優良的產品,使操作成功率提升許多;也是由尿道放入,經膀胱,逆溯輸尿管而上,最高可達腎盂。因為輪尿管很細長,並非一定能順利將內視鏡推進到結石處,遇到肥胖或攝護腺肥大的病人,困難度更大,所以不能保證成功。
腎臟鏡:直徑約一公分,所以不是由尿道上溯,而是先在腰部做一、兩公分的切口,直接從腰部皮膚進入腎臟,此碎石法稱為「經皮腎臟鏡碎石術,PCNL」,對三至五公分的腎結石效果較好,但對更大的鹿角狀結石也是力不從心(因為結石大大,根本拿不乾淨)。
除了經腎臟鏡碎石(PCNL)和經膀胱鏡碎石可取出部分碎石外,體外電震波碎石(ESWL)和經輸尿管鏡碎石治療都只是將結石擊碎,讓碎石自行排出;所以碎石治療後一定要多喝水多運動(如跑步或跳繩),以利碎石排出。
3. 傳統的開刀取石
鹿角狀或巨大腎結石,需施行腎臟切開取石手術;但腎臟被切一刀,取出結石,再縫起來,這顆腎臟的功能將損失三分之一,所以一定要嚴格篩選病人。較大(一至二公分以上)或嵌頓性(卡得很緊)的輸尿管結石,輸尿管切開取石手術可能是唯一的辦法。巨大膀恍結石(如貢丸)則要施行膀胱切開取石手術。這些傳統手術原是二十年前泌尿科最常施行的手術,但在體外電震波(ESWL)和各式內視鏡日益精進的今天,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有了上述三類武器,泌尿醫師有時還是會踢到鐵板,最常見的鐵板就是尿酸結石;因為尿酸石可被X光穿透(又稱透明結石,其實肉眼下是黃白色石頭),診斷已是困難,要以體外電震(ESWL)治療更是困難(要用X光定位),雖然可打顯影劑或用超音波輔助,但仍是困難。
第二道鐵板是鹿角狀結石,這類結石常大於五公分,最好的辦法是「腎臟切開取石手術」,將結石完整地取出,但有些病人就是寧死不開刀,勉強用體外電震波(ESWL)或腎臟鏡碎石( PCNL),結果常是餘碎石一堆,即使此時要手術也拿不乾淨了。更槽的是原來大大一顆,現在變成小小很多顆,萬一掉到輸尿管卡住,後果更不堪設想-往往會引致疼痛、感染和腎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