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03 月 08 日

電視商品廣告裡,一位主婦使用一般洗碗精洗淨盤子。接著出現顯微鏡下,盤子表面留有細菌的畫面。原來是標榜「滅菌」的洗碗精,告訴觀眾,需使用滅菌的洗碗精才乾淨、才安全。類似的廣告多得是,冷氣機、洗衣機、洗衣粉、甚至貼身衣褲、襪子,也標榜抗菌。問題是,無菌就健康嗎?

我們周遭的環境,甚至我們自身的體內,隨時存在著細菌,地球上菌數比人口數高得多。大部份的細菌或微生物,其實與我們和平共存,並不危害健康,甚至是在幫我們維護體外和體內的環保。自然界的動植物死亡,需要細菌腐化消解,將有機物質回歸大地再循環。人體的大腸從出生之後,就布滿細菌,稱為「正常細菌叢」,科學家研究過,胎兒原本存在無菌的羊水中,但出生的時候,經過產道,必定吞嚥母體的分泌物質,因此每個人基礎的正常細菌叢來自母親。即使剖腹生產的嬰兒,在開始吃母奶或嬰兒奶粉之後,也會建立自己特有的正常細菌叢。這些細菌鋪在大腸表面,其實間接幫助免疫功能,因為它們無害,佔好位置,萬一有外來的有害病菌,無處落腳,比較容易被排出去。

只要不是致病細菌,有菌無妨。太講究衛生,過度保護孩子不去接觸自然環境中的細菌,反而會使免疫系統發展走向容易過敏的方向。醫學上有一派理論,名為「衛生假說」,來說明這個現象。

研究証明,6歲之前的幼兒,免疫系統發育未成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誘導,而發展出不一樣的免疫細胞。白血球當中,有一種幫手T淋巴球,分為第一型(Th1)與第二型(Th2),第一型幫忙抵抗感染,第二型促進過敏反應。這兩型細胞來自同源母細胞,所以數目如同蹺蹺板一樣你消我長。如果幼兒接觸到自然環境中無害的細菌,這些細菌雖然不會使孩子生病,但他們仍然是外來的,免疫系統不熟悉的入侵者,因此會激發幫手T淋巴球往第一型發展,準備抵抗外敵。結果抵抗力增強,過敏傾向下降了,孩子的免疫反應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太衛生反而不好。那些受到過度保護隔離的孩子,很可能不去磨練自身的抗病力,反而促成過敏反應發展。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奧地利,瑞士的農莊生活養大的孩子,成年之後過敏疾病比都市的孩子少。德國的研究說明得很清楚。長期以來西德高發展,東德低開發。雖然它們人種一樣,基因相近,但是社會環境不同,生活方式相異。結果氣喘這類文明病,明顯地西德高於東德。

如果將「衛生假說」拿到實際生活來驗證,很多必須將幼兒提早送到托兒所或幼稚園的家長,一定會疑問這樣做是否也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力和過敏機率?相關的研究報告非常多,結論卻不一致。有人認為提早拖育感冒的機會多了,但過敏比率,並不增加。但也有人證實,2歲以下反覆呼吸道感染,難免傷害氣管,將來容易氣喘。綜合看來,2歲以下的嬰兒,採人數少,環境單純的個別拖育比較好,幼兒期開始再進入群體管理的環境,則不必過慮了。

我們常說健康來自好習慣。勤洗手,注重個人衛生,確實是好習慣,可以避免病菌尤其是傳染病散布。但是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好習慣,兩者並不衝突,多到戶外活動,走入森林綠地,去呼吸新鮮空氣,讓孩子享受自然,喜愛自然。這樣的習慣必須從小培養。太多的青少年整天面對電腦,只愛虛擬的遊戲,卻不活動筋骨,結果是近視、肥胖、抗壓力太差,身心健康不如常到荒野踏青的陽光少年。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學會與自己和好,也與世界和好。所謂世界,就是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一切。別人,花草,動物,甚至空氣,陽光。我們要促進自己的健康,不要無菌,是要無毒、無害。有了這樣正確的的觀念和態度,一定知道尊重自然生態,力行環境保護,讓體內和體外都有最優質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