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常務理事.專業推廣委員會主委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專業推廣委員會長照小組組長/柯宏勳職能治療師

“復健是什麼?”每次課堂上問民眾這個問題,大家的答案常是“做運動”、“電療”、“熱敷”或是“動作訓練”等等。大家都沒錯,但也都不完整。就像瞎子摸象,每個人都只說了一部份。如果不以專業術語來說,熱門的維基百科上面是這麼說的,“復健醫療,是針對身體失能者,所延伸出來的醫療方式。

最早見於美國 1910 年代後,當時世界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產生許多傷兵,為了協助傷兵因戰爭導致的身體失能,利用殘餘肢體功能,發揮最大效能,藉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目標。不過,由於身體失能的情況,致殘因素甚多,隨著時代演進,專業的復健師也日益細分。”

所以,復健的出發點,似乎跟肢體障礙造成的失能有關,在恢復肢體障礙的過程,大概就是復健的過程。可是,人受傷後,只有肢體需要復健嗎?復健一定可以完全恢復嗎?不能恢復還叫復健嗎?

 

為何要做“復健”?──復健的目的

如果是一般受傷,也許大多都可以朝著恢復正常的路上復健,但如果像脊椎損傷,有的已失去下半身肢體功能,許多都無法恢復正常行走,難道不需復健?甚至像前陣子出書造成轟動曾被邀請來台的“尼克”,沒有下半身,但他可以游泳、踢足球,或是出國到全世界演講,難道他還需要去醫院作復健?

其實,我有好幾位脊椎損傷患者,雖然下半身無法動彈,甚至只剩下脖子以上能動,已經“復健”到每天可以上下床、吃飯、自己操作電視或電腦、出門工作或找朋友,甚至跟我一起去鼓勵其他像他們一樣,已經放棄躺在床上的人!請問,他們的“復健”有成功嗎?也藉這些例子告訴大家,“復健”並不只是身體的恢復而已,他們願意從等死、放棄的想法變成面對這個疾病的過程也是“復健”;藉由適當的輔具以及環境改造讓他們可以恢復以上那些生活功能也是“復健”!

由此可知,復健包含生理的及心理的,也允許藉由不同的方式去協助完成他們所需要的各種功能表現。目的是恢復到原來過的生活,或是說任何人不管各種障礙,藉由復健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活動)!但是,這些在醫院有辦法完成嗎?

醫院與居家的復健有何不同?──相輔相成,不同模式的復健治療

回到最初的那位奶奶,她也許需要先回醫院,在所謂“黃金期”的急性期中,做醫院的復健治療。盡可能的恢復相關的功能如上肢(手)、下肢(腳)或是軀幹的動作控制以及平衡等,必要時還可以藉由相關儀器協助,甚至狀況如不穩定,還需要醫院相關科別的治療。這些都是在急性期“醫院復健”可以發揮的重要功能!

但是,在此同時,她出門上下樓、背下樓後交通的問題,甚至在家上下床、如廁、洗澡以及吃飯等等的問題,依前一段所說明,也許需要不同方式的“復健”來協助,是許多家屬或患者本身更需要又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

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中風後會恢復到接近原來的狀況,也許剛剛的問題可以稍忍耐一下。可是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無法完全恢復,醫院復健也做了好幾年了,難道只有認真地到醫院作復健這個方式嗎?此時,回到家後的“居家復健”,相對來說,就更形重要了!除了一方面繼續相關的肢體復健運動,維持該有的肢體功能外,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是居家復健更重要的目標之一。

天堂奶奶與地獄奶奶!──同樣復健卻有不同成效

再舉個之前在醫院工作時實際遇到的例子跟大家說明。這兩位奶奶都是因為中風入院,病況幾乎一樣,大腦受損的區域相同,同樣造成右側偏癱無力,從急診入院鬼門關走一遭,較穩定後轉至神經內科病房,也都在更穩定後出院再回來復健科門診作復健治療,最後過了接近1年,都已經可以拿著四腳拐走進來作復健。此時,兩人狀況可以說是非常雷同,恢復的狀況也很接近。

又過了 1 年,兩人同樣一直持續回來醫院做復健,說實在,兩人肢體功能已經恢復到一個瓶頸,這一年進步不大,但生活卻已經大不相同。那位所謂地獄奶奶,進來治療室時已經沒有笑容,本來是家人陪伴也換成外傭(家人已經被她罵得關係緊張),生活皆靠外傭協助,每次一定問我同樣一個問題:「柯老師,我何時才會好?」也說她要等好的那一天,才要跟所有親友聯絡;而那位所謂天堂奶奶,進來時滿是笑容,跟這裡許多復健老友打招呼,雖然女兒已經嫁到外縣市無法陪伴,但這裡的朋友是很大支持的力量。有一天,她進來問我說,剛剛搭公車差點跌倒,還好有人讓座……她問我,改天要去搭火車看孫子,不知要注意些什麼?還有她想自己剪指甲,不知有無輔具可協助?(她已經使用輔具自己煮飯了)……

大家有無注意到,相同的復健過程,幾乎類似的肢體功能,但過著幾乎完全不同的生活!地獄奶奶完全寄望於肢體恢復才要回去“生活”;而天堂奶奶則已經面對了肢體的限制現實(心理復健),把重點回到了她的“生活”裡面(居家復健)。可惜的是,那時沒有居家復健服務進一步連結到家中,不然也許可以幫助她更多也不一定(生活其他面向輔具、環境改造……)。

過了好幾年,我在社區的一場活動中再度聽到她的聲音,這次她已是“志工”身份,不只能自己生活,還能幫助人呢!

(封面圖片來源:Ed Yourdon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