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

老人照顧環境規劃問題隨國內意外事件和銀髮商機而越來越引起關注。行動反應能力較弱或者完全失能的老人是防災弱勢者,為他們考慮的環境規劃與設置與一般場所有許多差異。

老人居住環境規劃尤其基本安全,是生活品質的起點,過去已有許多研討會討論這類主題。在研討會常見學者提出理想的設計而業者提供各種商品展示,產官學行禮如儀。然而在實際建置和事後使用過程中,屢屢發現投資可觀但結果與預期大不相同。甚至引來料想不到的意外,常聽到「怎會這樣」(閩南語更傳神)。

究竟為什麼造成落差?如果不重視探討落差,只是繼續辦研討會介紹新商品和發表新設計的論文,似乎難助實況改善以降低未來設計、施作、使用的風險。以下就安全確保的角度提供最近實際所見提供參考,從外到內一一介紹。

 

外部環境

災害通常來自天候、硬體品質和人為(包含工作人員與非工作人員)。關於天災,也未必真的都是天災肇禍,往往只是時機顯露問題。例如南部許多安養機構屢次在颱風水災有大批老人受困上電視新聞,表面看是天災,實際上業者為求取得土地便宜符合投資效益,落腳低窪偏僻地區。請問地方政府審核機關有無考慮到地勢與救災變數?為何核准?
至於硬體,先看地點位置,例如與公共防災資源距離多遠?一旦有災害需要多少時間抵達?以新營醫院北門分院為例,那種地方鄰近消防隊支援的距離可能起跳 10 公里以上,還要嘉義、雲林、高雄消防隊趕到,與危機賽跑情況可想而知。如果在這樣的地方照養生活該有哪些預備?

房屋建置

目前台灣很多安養機構設在高樓,而且有些房間隔到無窗戶視野和自然通風機會。鄉村相對樓層較低,但是也有好幾層的。依照消防研究失能者多的樓房要做垂直疏散至少要有案主多 4 倍人力才能有效進行,請問台灣哪個地方可以常態配置這種人力?或者半夜可以幾分鐘叫來這麼多人力?所以今後還要准許集中許多失能者的照養機構設於樓房嗎?或可就設施規劃的安全程度訂立核准標準?

空間設計能避難或者不必到逃生地步,垂直與水平疏散空間設計如何?空間動線都妥善還不夠,在南部消防安檢時,還可見到狹窄的動線走廊沿線牆壁貼滿圖釘,一旦快跑碰撞反而成為風險。

以筆者多年在各國訪視老人照顧所見,能夠的話,應盡量以低樓層興建,或者有非常容易避難的路線與空間,而且走道要夠寬,這不是浪費空間。樓房不僅有窗還有的有整排連通式面向外部街道的陽台以便透風、移動和便於爬上來救援。因為緩降機和逃生袋之類設施對失能者幾乎無用處。

設施規劃

為火災逃生,所有出入門應向外推開,以免向內在逃生時推擠摔倒或阻礙病床移動。為阻隔火與煙,隔間區劃很重要。然而有些地方已經設置還是有問題,原因是冷氣管相通而無自動閘門,或者救災時無人去啟動。

還有自動關閉防火門上方的連桿平時不能老是圖方便和不知機械極限而推開超過 90 度以致疲乏,真有煙流竄時,門將無法自動關閉造成逃到另一空間還是無法脫離煙害,甚至使避難空間滿是煙害。消防隊已從北宜隧道火警看到這種問題而列於宣導。

房屋內部設施除了有隔間外,但配合適當否?例如東部新設老人公寓將浴室電燈開關置於外開式門之後方內部牆壁,不但平日每次使用都被門擋住而且半夜還可能增加碰撞摔倒風險。廚房電鍋插座設於抽風機與瓦斯爐中間的牆壁中央,請問如何安全使用?不能使用不就等於虛設。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怎能發生?主管人員表示施工和設計者不易溝通。這使效益打折而風險增加。

細部施作

現在政府重視無障礙設施,甚至還有補助。但實際上有些扶手並未釘牢而在拉扶時鉚釘從牆壁連根被拔起。不同地區不同機構每年可能找不同施工者投入,如何確保達到一定標準?包括使用器材材質與施作方式,還有供何種對象使用?例如體重較重的所需無障礙設施承載能量是否要更強?以後或許參考奧地利施工文化,每次補助無障礙設施可要求將施工者名字刻上去以示負責。

在台灣,談到機構安全,大家常想到是消防單位職責,但消防法規不過是最低防災標準,並不能確保安全。而且許多安全設計檢查本是工務機關職責,還要看工務機關重視程度。未來為了減少風險,消防、工務、社政和衛政也許要更多交流,才能減少機構疲於因應不同評鑑,但又可在規畫新空間和使用材質與配置時減少盲點,以符合不同專業領域的標準。尤其是老人照顧領域失智者正增加,台灣未來勢必要更多失智專屬生活空間。養成合作對話是關於安全問題能務實創新的基礎。

 

器材使用

因應評鑑,許多機構被要求採購或補助申請現代化防災設備,例如防災預警系統。但在南部消防檢查時卻發現未防止器材太敏感而私自將自動按鈕放於手動位置而無法啟動警鈴。還有的警報廣播開關有好幾道,明明已經預先知道消防檢查還是無法一次開啟。

在早知消防人員要來的演習,實施救火取送水袋向失火房間移動對準假設火源,但之後卻未將滅火房間大門關閉以避免煙火復燃竄燒或煙害。到底是認知不全還是訓練不足或者純為態度問題?台灣一再有業者到日本考察敬佩日本細緻和到位,或許這種消防動作就是最好的學習起步,能做到再談其他。

至於移動病患,許多機構以床單四角包裹拉起,甚至樓上樓下跑,這使病患縮成一團,而有的人禁不起這樣移動,或者床單老舊或著沾到水溶液撕裂在移動時撞到造成二次傷害。北歐在 20 年前已經將許多床墊兩側縫製拉力更強的軟性提把,所以火災發生時不用床單也不必移動床鋪以免相撞,而是床墊 4 個提把一拉起來就能離開現場,床墊軟厚也有助避碰。這類設施並不需要多花很多錢。

防災編組

目前許多社區和照養機構都有防災編組,然而半夜火警時人力異於日間防災編組,期待四處找回員工是有些機構因應消防安檢時的答案,然實際上有無演練過多久時間可以有條不紊聚集?

有些機構負責人說經驗顯示,因慌亂和以為別人會處理,導致現場最常忘記的就是救火和救人,是否相當弔詭諷刺?有次筆者在一家評鑑優等的照養機構進行防災講習,問夜班主管火警發生首要作為是什麼?對方想了想立刻回答去找送水袋。試想,這是一次又一次消防編組中主管職責的程序嗎?為何一再講習卻無法內化?還是護理背景人員認為消防非其專業?其實這是所有工作人員的社會責任。

事實上夜間任何人先發現火警都要有自覺就是第一位領導滅火者,而非人人等別人下指令。第一位發現者應做初步領導直到將指揮交給主要領導者為止。但如果平日員工過分分工和劃分階級,如何讓基層員工有從業歸屬感和自信、專業,能於危難即使展現?

至於外籍看護的溝通則是新興的一個挑戰。救過許多次火警的消防主管累積經驗所見,許多外籍看護在事故發生時常有哭號與跳樓行為,因為不知所措、無法溝通、怕被解雇。如何使他們不要用錯設施和有效迅速與本籍照服人員合作?

結  語

老人照顧服務人員由於制度造成分工越來越細,認為安全由「別人負責」,不是自己的職責。而個人忙碌之餘可能對防災與環安知覺狹窄,難以防患未然。

固然防災不需要弄到草木皆兵,但平日能多有合作和討論強化意識必有助預防,甚至可以帶來更多創新以提升安全。這還有賴啟發式教育訓練,幫助強化大家對環境與照顧和被照顧者的安全意識,而非像過去用PPT說明或者象徵性示範,或者只是推派代表見學就能應付得了。

(封面圖片來源:Viewminder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