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日前發佈的研究,指醫療財團法人醫院賺了錢卻沒有改善醫護人員職場環境,醫療公益部份雖合法卻不夠透明化,兩天來引起各方反應,衛生福利部表示對於醫改會的諸多建議可以討論,台灣醫院協會與幾家被點名醫院則表示醫改會解讀錯誤、有在做事等,表達嚴正抗議。
 

各方說法

台灣醫院協會指出,醫改會僅憑財務報表做出判斷,但報表無法深入顯示醫院在人力配置及薪酬、福利改善做了多少事,且現行各院提報之醫療人事費用佔率均為正常範圍45%~55%之間,且並不是人事費用支出佔率愈高愈好,近年醫院發展電子資訊系統,簡化工作流程,將節省的費用全數回饋於醫護的薪資及福利上,這種結構上的不同在財報上加總後是顯示不出來的。

協會也以林口長庚為例,所謂173億元盈餘是台塑故董事長王永慶的股票股利捐贈,林口長庚在健保點值制給付制度下,本業其實虧損6億多元。而財團法人盈餘並非能夠任意使用,仍需層層監控,加上醫師一年增加1300人,護理師一年增加15000人,但缺人的醫院卻徵不到人。

對此,醫改會聲明表示,資料皆來自衛福部公佈的財務報表,可受公評。同時,醫改會認為當一家醫院的本業收入增加,可以合理推論為服務量增加,則應該合理提升人力經費比率,即使人事費用成本總金額提升,但未達得相對性「比率」的維持或提升,似乎不太合理,換句話說就是業務量增加,加薪卻不補人力,恐淪為一人當兩人用的過勞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醫事司長李偉強指出,衛福部每年都會請第三方資深會計師、財務管理專家及公益團體代表就醫院財務報告進行審查,應能善盡監督之責。
 

醫改會報告重點揭露

到底醫改會的解讀方式是否有所偏差?健康世界揭露研究中幾張具代表性的圖表並做說明,也歡迎民眾思考並討論之。
 

醫改會將40家醫療財團法人醫院分成一般、具有企業背景(例如長庚、國泰)、具有宗教背景(例如慈濟、基督教醫院)三種類型,請注意是醫療集團而非指單一醫院,例如長庚代表的是各地長庚醫院的總合,因此企業部份雖是7個醫療財團法人,但不是只有7家醫院。

本表顯示出除企業醫院在本業收入有較好的積效,一般與宗教醫院平均來說都是虧損的狀態,但他們都有不錯的整體獲利,這代表他們在業外收入方面成果頗佳。
 

所謂稅後餘絀就是稅後盈餘的意思。會計法對於營利事業用「盈餘」,非營利事業用「餘絀」。由此可看到長庚醫療體系不愧是台灣醫界的巨人,雖然它單就醫務收入的利益率並不是最好,而宗教類醫院的醫務利益率普遍都不好,多少也跟部份醫院位居偏鄉有關。但如果以總體的稅後純益率來看,長庚依然遙遙領先,宗教類醫院的表現也普遍不錯。
 

這是以個別醫院而不是醫療集團進行排序,左邊的表針對本業收入,右邊的表針對業外收入,點圖可放大。由表可見長庚的業外收入令人印象深刻,而台中慈濟本業虧損,但加了業外收入後,純前純益率是表中最高的,而做為宗教類的門諾醫院,績效表現很不錯。
 

這張圖表訊息很多。首先它以稅後盈餘的成長率進行排名,取前七名,不過醫改會表示資料不足,無法說明排第一的為恭醫院民國100年為什麼有近5.7倍的成長。這七個醫療財團法人都呈現人事支出佔本業收入比率下降的現象,湊巧的是,前5名在醫院評鑑項目有關人力部份都有至少三項表現不佳,長庚與恩主公醫院甚至還有因違反勞基法到被公告周知的程度。

醫改會並補充說明表示,這七家醫院符合

1.醫務利益率為正值。 (代表醫療本業是有盈餘)
2.100年醫療收入較前一年是成長的。 (代表服務量增加)
3.100年稅後餘絀較前一年是成長的。 (代表總體獲利是成長的)
4.100年人事費用佔醫務成本比率較前一年是下降的。

表示此7家醫療法人所屬機構雖不能肯定均為血汗醫院,但卻是值得主管機關結合專家與醫護公會團體代表「優先」關切以進行專案查核及調閱人事投入資料,了解實際營運狀況,且其中就有一家並不符合醫院協會「查核現行各院提報之醫療人事費用佔率均為正常範圍(約45%~55%)」說法。
 

這張同樣是以本業收入與人事費用來比較,焦點集中在醫學中心等級。可以看出不論每年醫務利益率如何變化,人事經費的比率持續下降,甚至100年醫務利益率很不好,人事經費比率也是下降。
 

最後這張表格是醫改會要為6家做很多公益的醫院表揚,他們在本業是虧損的,埔里基督教醫院甚至稅後純益也是虧損,但他們依然做了許多醫療公益。若以相同的計算方式來看,企業類的最高長庚醫療公益佔醫務收入比率只有1.89%,最低亞東為0.5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