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在動物實驗發現,一種小分子藥物可修復視網膜感光功能,幫助失明者重見「光」明。研究已發表在最新的 Neuron 期刊中,研究人員表示,這個發現相當驚人,並將導引出可能的治療方式,但仍須要有更多的研究佐證。
視網膜感光層中含有兩種不同形態的光感受器,依形狀可分為桿狀細胞(rod)和錐狀細胞(cone),錐狀細胞的主要功能在感受顏色,桿狀細胞僅接收光量,無法辨明顏色及細部。當桿狀細胞和錐狀細胞將感受到光轉換為神經訊號,傳送給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再由 RGC 以動作電位的方式把電位傳送到大腦。
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科學家針對 RGC 設計一種化學小分子,稱為 Denaq,能隨著光線的不同改變形狀,當 Denaq 作用在桿狀和錐狀細胞退化的小鼠身上,會改變 RGC 的化學特性,使其表現出很強的感光能力,並能夠修補因視網膜感光細胞退化所失去的感光功能。雖然效果很快就減弱,但一個星期後老鼠仍可以偵測到光線。
桿狀和錐狀細胞退化會導致失明,例如視網膜色素變性,據估計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受到此疾病影響,然而過往研究發現,即使桿狀和錐狀細胞死亡,RGC通常還保持著功能。因此,柏克萊的研究人員投注心力於 RGC 上,希望能夠使這些細胞具有感光能力。
研究學者克拉默(Richard Kramer)博士說:「未來將在大型哺乳動物上進行實驗,以評估 Denaq 的短期與長期安全性,雖然需要花費數年時間來檢測,但如果能確保安全性,這些化合物最終將幫助盲人重見光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