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軍方也關心外科手術進行中的麻醉藥品使用風險。隸屬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在 2014 台北國際醫療展中,展出一套自行研發的麻醉監測系統,可以得知手術中的病人是否意識開始清醒,或是已經感到疼痛卻無法表達,同時對於麻醉劑的使用與效果有比現有機制更精確的評估,可望改善目前麻醉監測不夠完善的問題。該系統仍處測試階段。

中科院這項「多維麻醉深度監測系統」利用非侵入式的途徑,蒐集人體生理訊號包括腦波、心電圖與血氧濃度進行量測分析,藉此評估麻醉後的病人意識如何、是否清醒、是否感到疼痛但因麻醉的關係無法表達,或是有著其他反應例如緊張等,這一切都跟醫療的品質甚至病患的生命有關。

中科院 麻醉▲監測系統分別蒐集腦波、心電圖與血氧濃度(右手指)

中科院第二研究所系統組測組科專計畫陳年伸表示,據統計美國一年有千分之二個麻醉相關的醫療事件,包括用藥過度或手術中甦醒等,事實上,全世界醫院都面臨麻醉醫師不足的問題,麻醉醫師無法一次緊盯一項手術,而是必須在各項手術中穿梭,輪流監控手術中病人的情況。另一方面,現階段麻醉醫師都是根據血壓、心跳等很簡單又基本的資訊,間接判斷病人的現況,這往往是一種經驗談。

這套系統除了呈現這些基本的訊息,還會加以分析判斷,對病人的情況有更清楚的描述。研究團隊必須先蒐集清醒、疼痛、緊張等各種情形下不同腦波、心電圖等數據呈現的模式做為基本值,才有辦法針對實際上的案例進行分析,讓麻醉醫師有更精確的資訊,如此一來可加強麻醉劑或鎮定劑的使用安全性與效率,大幅降低用藥過低或過量的風險。

中科院 麻醉
▲中科院研發的麻醉監測系統,可以提供更進一步的病患訊息。

陳年伸說,除了對病人的安全有更多保障,這項技術也能兼顧病患的福址,因為某些情形下病患可能清醒,或是已經可以感到疼痛,但由於麻醉效果仍存在,使得病人無法表達,醫護人員將因此無從得知真實情況,這時監測系統便可因病患的生理訊號加以判斷意識清晰度、自主神經活性、術中壓力指數等,便能及時「解救」病患於苦海之中。

(封面圖片來源:Army Medicine via photopin c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