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空檔時看了作家小野的書: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
身為一個皮膚科醫師看了太多因為濫用化妝品,想要皮膚漂亮反而保養出過敏甚至敏感性膚質的案例,治療這類病人除了擦藥,嚴重時吃藥外,最重要的是在衛教病人如何正確保養皮膚,無奈在廣大的化妝品市場中,皮膚科醫師的聲音實在是比不斷放送的廣告或是銷售人員舌燦蓮花來得弱勢!
想當年還是醫學生的我,甚至是高中生時期就開始在臉上塗塗抹抹,因為相信越早開始保養,就可以像廣告說詞一樣肌膚凍齡!化妝桌上保養品瓶瓶罐罐,從卸妝油、洗臉粉、去角質膠、磨砂膏、化妝水、精華液、原液安瓶、乳液、乳霜、晚安面膜、紙面膜等等,那陣子流行什麼我一定會去買來嘗試在自己臉上,終於在我大四那年開始臉上反覆出現了會癢的紅疹,看醫師擦藥,精簡自己的保養品後,大半年後我才終於痊癒,甚至需要數年的溫和保養皮膚才不再這麼乾燥,之後陸續接受皮膚專科訓練後,瞭解當時罹患的是接觸性皮膚炎,元兇正是我以為會讓我變美麗的寶貝保養品們!所以在這裡您分享: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
最近天氣變冷,門診出現好多因為沒有按照季節妥善照顧皮膚而生病的患者,氣溫下降,皮膚皮脂腺分泌也跟著下降,簡單說就是皮膚比較不油了,減法保養中第一要減去的是清潔用品,如洗面乳,洗手乳,沐浴乳等,無論這些商品強調再溫和洗淨還是會在清洗髒污的同時洗去皮膚的天然保濕因子,如果你正在冬季乾癢、富貴手發作,或苦於尋找更滋補的保養品,或洗後緊繃產生細紋脫屑的皮膚,請聽聽皮膚科醫師的建議,先從不花一分錢的停用清潔用品做起吧!別擔心洗不乾淨,醫學證實清水可以洗掉皮膚上80%的髒污,這樣已是足夠!
寒流一波一波來臨,門診多了許多頭皮癢,頭皮屑變多的患者,罹患的正是脂漏性皮膚炎,此病本就在天氣冷、濕度低的季節發作厲害,很多人甚至覺得耳道內都在癢,那種搔不到的癢,著實令人難受!在這裡建議的減法保養是減去潤髮或護髮產品吧!很多人不知道潤/護髮產品建議只用在長度在耳下的頭髮,如果你的頭髮長度未及耳下,建議還是不要用,以免產品觸及頭皮造成脂漏性皮膚炎越發嚴重,頭皮屑如雪花般落下就算了,不定時的頭皮發癢才是讓人無法忍受的!
如果臉部已經開始出現敏感症狀,如皮膚發紅、乾癢、刺痛等等,就要更嚴格執行減法保養,擦在臉上的瓶瓶罐罐能少就少,先暫時用清水洗臉,洗完臉微濕時,就擦上單獨一瓶即足夠保濕的乳液或乳霜,化妝水停用,功能性保養品如強調煥膚、美白、抗皺都先暫停,當然不建議敷紙面膜、去角質、做臉、雷射等等。
減法保養要持續多久呢?敏感症狀反覆出現一段時間的肌膚,常常需要至少數個月,有些甚至數年,皮膚才可恢復健康穩定的狀態。
皮膚科醫師總是告訴大家保養皮膚就是做好『清潔、保濕、防曬』,殊不知這簡單老生常談的六個字包含了很多內涵,真要寫,可以寫出一本書來,以下是我臨床觀察到保養的迷思:
一、 做好清潔不需要過多繁複的洗臉步驟、先進的洗臉工具、昂貴的清潔產品或是沒有化妝也在卸妝!現代人的皮膚問題,我覺得大多是因為過度清洗造成的,如果妳是25歲以上輕熟齡肌,經常覺得皮膚乾燥緊繃,在尋找更保濕的化妝品前,沒有化妝就先用清水洗臉吧!
二、 保濕需要因膚質及季節有所調整,太過保濕容易長痘痘,保濕做不夠肌膚乾燥,容易誘發敏感發炎,最簡單自我觀察保濕是否做得足夠的時機點,是在擦完保養品後約10~20分鐘,保濕做得夠應該覺得肌膚潤澤,不會有乾燥緊繃的感覺。
三、 皮膚百分之八十的老化是由紫外線所引起的,皮膚老化就會出現乾燥、暗沉、毛孔粗大、斑點、皺紋、鬆垮下垂等等美容大敵,所以時間並不是愛美人士最大的敵人!防曬抗老雖然很重要,但皮膚科醫師也許單方面太過強調防曬了,太陽光可以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而足量的維生素D是維持身心健康不可缺乏的,如何曬得剛剛好呢?文獻建議,雙手臂或雙腿裸露出來,約曬5~10分鐘即可,且必須選擇陽光較為溫和的時段,像是早上8∼10點、下午2∼4點。
破除迷思,重建保養觀念,太多的保養品刺激皮膚反而是造成過敏,做好『清潔、保濕、防曬』才是美肌的關鍵!
本文授權自書田診所。
I appreciate you sharing this blog.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read more. Really Great. https://merkitevdeneve.com/Bayrakli-Evden-Eve-Nakliyat
Some really excellent info Sword lily I detected this.
Greetings! Very helpful advice in this particular article! It is the little changes which will make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s. Thanks a lot for sharing! https://freehorseracing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