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08 月 30 日

「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助病人晉升「智療族」

**投稿醫師: 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 主任 林金瑤醫師

乳癌是全球女性的頭號公敵,人人聞「癌」色變,所幸國內乳癌病人中,6成以上為早期乳癌[i],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ii],然而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卻發現,乳癌死亡率仍較10年前成長5.6%[iii],漲幅高居十大癌症之冠!面對癌症,民眾往往以為化療是必經、更是唯一能完整清除癌細胞的方式,但事實上,癌症治療因人而異。

國外研究發現,高達3成早期乳癌病人十年內恐面對復發、轉移問題[iv]。因此,針對早期乳癌病人,除了以治癒為目標外,更須著重於「預防未來復發轉移」。乳癌復發轉移的預防與病人在手術切除病灶後,如何選擇輔助治療息息相關,一旦復發轉移將會嚴重影響後續存活率。因此,早期乳癌患者手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是降低未來乳癌復發或轉移的重要關鍵之一,了解自己的狀況,聰明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治療格外重要。

臨床上,為了預防復發與轉移,早期乳癌手術切除腫瘤後,會再根據病人的期別、荷爾蒙受體、HER-2基因等狀態來決定術後的輔助治療,防止癌細胞發生「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

  • 「局部復發」是指腫瘤在手術切除後,在同側乳房或附近淋巴又長出來,此時需要再次開刀切除,若是比較嚴重,無法開刀切除者,則可使用放射治療,或是選擇全身性治療。
  • 「遠端轉移」則是指腫瘤切除後,癌細胞卻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如果是管腔型A型的乳癌,常見轉移部位為乳房周圍淋巴、骨頭; 如果是Her-2過度表現或三陰性的病人,常見轉移部位為肝、肺或腦…等部位。

在門診中,一般早期乳癌病人在切除癌細胞後,當面臨是否要化療的抉擇時,病人抗拒的主因多為擔心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以及不想因掉髮讓親友知道自己罹病。因此,約有1成的病人,明明評估需要化療,卻仍執意不想化療。另一方面,也有病人經評估後,告知僅需要進行放療,卻因過於擔心轉移風險,仍主動詢問是否可以使用化療。

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發現,國內乳癌病人有近7成面臨過度治療、1成治療不足的問題發生。一旦「治療不足」恐直接影響患者未來復發轉移的風險;但若「過度治療」,卻也會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生理與經濟負擔。

傳統上,醫師在幫助病人評估化、放療選擇時,主要會考量病人期別及相關臨床因子;但乳癌表現十分複雜,會因病人的基因表現、年齡狀況影響。

為能更精準的幫助病人評估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國內外已有多款能預測早期乳癌轉移風險的基因檢測工具,其中更有針對東、西方人種而發展不同的基因檢測工具。早期從歐美引進的基因檢測工具,僅能評估遠端轉移風險,無法針對是否選擇放療提供更多資訊,且工具都以西方人的基因為基礎,與華人間存在人種差異。近年,也有針對華人基因建構的復發風險檢測,依照每位病人的基因組表現加上臨床病理資訊,可同時評估「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的風險,臨床實驗證實準確度可達9成,對國內病人更是一大助益。

過去病人面對術後輔助治療選擇,容易陷入對復發轉移的恐懼或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但現在透過乳癌復發風險評估,病人可獲得更多個人化資訊協助輔助治療選擇,面對疾病狀態處於模糊地帶的病人、對治療感到猶豫不安的病人,我會建議可採用乳癌復發風險檢測來做評估,病人也可於切除腫瘤後,決定下一步輔助治療之前與醫師討論使用乳癌復發風險檢測的需求。

復發風險檢測是早期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評估報告將提供醫病雙方更全面的術後治療策略參考,幫助病人更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資訊與治療選擇,晉升「乳癌智療族」,聰明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i] 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3年癌症登記報告

[ii] 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93-97年乳癌各期別個案數與5年存活率

[iii] 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5年十大死因統計報告

[iv] Hazard of Recurrence among Women after Primary Breast Cancer Treatment—A 10-Year Follow-up Using Data from SEER-Medi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