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盛行率相當高的 B 型肝炎,由於具有傳染性, 因此 B 型肝炎患者經常被人貼上污名化的標籤,而不願接受檢測、治療。 不過,其實即便是在高盛行區的住民,因為疫苗及治療藥物的普及, 已經大幅降低了 B 肝傳染的威脅性。

 

性行為是感染途徑,但並非一定會感染

在臺灣平均每 6 人就有 1 人是 B 型肝炎帶原者,自從 1984 年新生兒全面實施 B 肝疫苗接種後,現在未滿 30 歲的民眾大多對 B 肝病毒都有免疫力,只是現年 30 歲以上的成年人,由於當時尚未廣泛注射疫苗,根據統計仍約有 17% 的帶原率。

B 肝病毒主要是藉由血液、體液的交換,成為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其中性行為就是造成 B 型肝炎感染的原因之一。不過,並不是只要跟 B 型肝炎患者進行性行為就會感染到 B 肝,還要看患者的病毒量、e 抗原狀況等多重因素,若患者屬於 e 抗原陽性、病毒量愈高者,傳染力就愈高;另外,多重性伴侶感染到 B 肝的風險也是比單一性伴侶來得高出許多。

國外就曾經針對其中 1 人是 B 肝帶原者的夫妻做過傳染能力的研究,發現若 B 肝帶原者是 e 抗原陽性、且病毒量高,而其配偶未曾接受疫苗注射,對 B 肝病毒無抵抗力,兩人結婚後 1 年,配偶感染到 B 肝病毒的機率是 40%。爾後感染機率逐年降低,這可能是跟患者年齡增長、病毒量減少有關,也可能是跟性行為次數減少有關。

近年來門診中也有已婚婦女問及,自己是婚後幾年才發現老公是 B 肝帶原者,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而受到感染?說句實話,要感染早在結婚第 1 年就感染了,不會到現在都是老夫老妻了才突然感染!

(圖片來源:ClickFlashPhotos / Nicki Varkevisser via photopin cc

安全性行為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

不過,也要趁此機會教育一下讀者,性行為不只是 B 肝病毒的可能傳染途徑,像 C 型肝炎、梅毒、甚至是愛滋病毒(HIV)都能藉由性行為傳染,而這些疾病尤其是愛滋病又不像 B 型肝炎一樣有疫苗可以預防,因此「安全性行為」是保護自己及伴侶的最好辦法:

●使用保險套

●單一性伴侶

●女性經期時會有黏膜剝落的現象,必須避免性行為

以上這些方式都能幫助降低 B 肝病毒的感染,減少性行為時的感染風險。

成年人除了擔心輸血、性行為等感染到 B 肝外,B 肝帶原者的成年女性最怕的應該就是直接傳染給自己腹中胎兒。

根據研究統計,在沒做任何預防措施如注射免疫球蛋白和 B 肝疫苗等狀況下,e 抗原陽性的媽媽傳染給新生兒的機率高達 9 成,而 e 抗原陰性則降低許多,約 3 成左右;但只要嬰兒出生後 24 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之後 3~5 天內接種第一劑 B 肝疫苗,再跟著醫界建議的 B 肝疫苗注射時程,就能有效降低新生兒感染到B型肝炎的機率(相關內容請參考 2013 年 4 月號《健康世界》──<B 肝疫苗效力會消失!?我需要補打 B 肝疫苗嗎?>)。

臺灣的 B 型肝炎雖然很常見,而且還是造成肝病的元兇之一;不過在醫學進步下,現在已是有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甚至即便不幸感染了,也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治療,不再是具有高度風險的疾病,更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傳染病,因此建議大家若對於 B 肝病毒有所疑慮,不妨勇敢接受檢測並積極治療,才能擺脫B肝陰影,走向光明。

 

C 肝另一說

如同國外對於 B 肝的夫婦研究,臺大團隊也曾對於 C 肝夫妻進行了 7 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夫妻其中 1 人為 C 肝帶原者,另一半每年感染 C 肝的比率為千分之二。雖然現在 C 肝治療效果非常好,但因為 C 肝病毒多變,目前仍沒有像 B 型肝炎一樣有疫苗能加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