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06 月 14 日 , ,

有「健康食品」標章吃下去就一定健康?立法委員指出,我國健康食品的認證過於浮濫,容易誤導消費者以為「多吃多健康」,因此不但標章不該再稱為健康食品,頒發的標準也應提高。

立委王育敏指出,只要經政府審查具單一保健功效,就可取得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依現行規定,目前廠商得宣稱的保健功效共計13 項,分別為「護肝」、「抗疲勞」、「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免疫調節」、「骨質保健」、「牙齒保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胃腸功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

結果,連油品類也可標榜具有調節血脂的功能,但實際上應依不同的烹調方式,選擇不同的食用油,印有健康食品標章的油品,包裝上卻標示「不易囤積體脂肪」、「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經認證的健康食品,有些含過量糖分,有些添加過多的添加物、香料等,若攝取過多,恐怕增加罹患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市面上的「健康食品」,卻有三大「不健康」的陷阱:

1、 含糖量高: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建議量的標準,以成人平均每日需攝取2,000卡熱量為例,每日糖攝取不應超過25克。董氏基金會以標榜幫助胃腸功能改善的發酵乳飲料為例,一小瓶100c.c.乳含量不高,含糖量卻高達13.3克(約3顆方糖),只要喝兩小瓶,糖攝取量就超標(26.6克);若是飲用標榜有護肝功能的青草茶,更是喝一瓶就超標(29.4克)!

2、 添加物多:添加木糖醇的口香糖,號稱可降低蛀牙發生率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口香糖原本便是由多種食品添加物組成,董氏基金會認為此宣稱恐怕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多嚼這類口香糖,即可不需維持良好刷牙習慣,便能維持口腔健康,實在是大大誤導。

3、 添加代糖:董氏基金會表示代糖雖然沒有熱量,但容易養成嗜甜的口味,建議正在養成口味的幼童、學齡兒童少攝取這類食品;而近期大打廣告的某碳酸飲料,以不易形成體脂肪為號召,卻是添加代糖的代表。根據美國普渡大學Swithers及Davidson教授發表的期刊資料顯示,攝取含代糖的食物或飲料,反而可能會讓人攝取過多的熱量,進而造成脂肪和體重的上升。

為了讓健康食品的認證與管理更嚴謹,並為國人的健康加強把關,立委王育敏提出以下兩點訴求:

1、 健康食品應更名為「機能性食品」

現行《健康食品管理法》第二條及第三條規定,健康食品是指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的食品;健康食品的保健功效評估方法及規格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由此可見,只要食品具有任何一種經主管機關認定的保健功效,就可宣稱為健康食品;但具備單一保健功效,卻不能百分百保證食品一定健康。因此,「健康食品」的名稱,顯有誤導消費者之嫌,應更名為「機能性食品」,以正視聽。

2、 修正《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原則》,提高健康食品認證的申請門檻

《健康食品管理法》對健康食品的管理,在核准功效、許可證字號、攝取量及注意事項等方面,均有規範,但並未綜合評估食品的整體營養價值。為了避免健康食品的認證太浮濫,衛福部應修正現行《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原則》,對於含有過多飽和脂肪、糖、鹽或非營養所需添加物等的食品,應限制此類食品不得申請健康食品認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