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大學醫預科生/李涵

長期以來,醫界都相信「壓力」是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外在因素,但是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佩斯加醫生(Pankaj J. Pasricha)最近發表研究指出,新生兒發育期的腸胃健康,可能是導致日後壓力、憂鬱症、焦慮等精神問題的因素。換句話說,這項研究將胃腸病的因果關係對調,認為並非壓力引發胃腸病,而是幼兒胃腸不好,導致後來的壓力疾病。

 

許多人都經歷過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的經驗,這種時好時壞、看似無害的腸胃毛病,醫師診斷上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nea)。功能性消化不良之所以稱為「功能性」,是因為患者長期經歷上腹部疼痛、脹氣、噁心等症狀,但經過檢查只有發炎現象,而沒有嚴重的潰瘍等病因(structural etiology)。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實際病因複雜,目前可能的解釋包含胃腸道蠕動收縮功能異常、內臟神經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胃酸分泌異常等。過去數據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經常同時抱怨自己有焦慮、沮喪的問題;另外也有稍早的研究指出,壓力會影響腸胃的敏感度和蠕動功能。然而兩者之間實際的作用機制,並沒有足夠的研究來支持。

佩斯加醫生與史丹佛醫學院的研究則是反其道而行,認為幼年期的腸胃刺激,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病變,進而引起成年後的心理疾病。這項研究帶領腸胃與心理健康這一領域,跨向一個新方向。

佩斯加醫生的研究團隊,首先對十天大的白老鼠新生兒注射腸胃刺激物質,在白老鼠身上「複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症;這些幼鼠長成 8~10 週大的成年鼠後,腸胃的組織和形態(morpholog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都顯現正常,但卻有慢性異常敏感、並伴隨消化不良的症狀。接著,研究團隊對白老鼠進行行為、能力檢測,發現幼年期經過長為刺激的成年白老鼠,在各式行為檢測上都展現較低的耐受度與持久性。

同時,當研究團隊檢測這些成年白鼠體內的荷爾蒙數值時,發現這些經過人工刺激、「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成年白鼠,明顯高於對照組老鼠的「促皮質釋放素」分泌。促皮質素釋放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CRF)是生物體在經歷壓力時,由下視丘所分泌的激素;經由一連串激素互相影響,促皮質素釋放素最終目的是促進分泌腎上腺皮質,以加速醣類代謝、提供能量來面對外界壓力。

因此促皮質素釋放素(CRF)被視為檢視壓力值的主要激素,也和人類憂鬱、焦慮等情緒有所關連。由於「疼痛」本身也可能會造成焦慮、壓力激素的上升,佩斯加醫生進一步阻斷了受測老鼠由胃部傳向脊髓的神經;這些神經被阻斷的成年鼠喪失胃部的痛覺,但仍然出現與痛絕正常的白鼠相同的焦慮表現。

佩斯加醫生的團隊結合行為檢測、以及壓力激素上升的原因,認為幼年期的腸胃刺激,將永久影響中樞神經(大腦、脊髓)神經系統的發展。

當然,並不是所有腸胃刺激都會導向將來的心理疾病。但此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事實上,近期來有關胃腸問題的新研究,還包括自閉症兒童體內的特殊腸內共生菌、腸胃健康與血清素的分泌、以及腸胃與巴金森氏症的相關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