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 90% 癌症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如紫外線輻射、病毒(如 Epstein-Barr 病毒或人類乳突病毒)、吸菸,其他可能致癌物如瀝青、手術植入器材、心理社會因素等;其中心理社會壓力可能引起生理反應 繼續閱讀..
行為神經學大師梅修倫(Mesulam MM)教授在其大著「行為與認知神經學精義」一書中提到: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表現受許多變數以及這些變數之間複雜的交互影響,就好像紅酒的成熟過程一樣。 時間固然可以提升紅 繼續閱讀..
城市內噪音不息,容易引發交感神經系統亢奮,出現血壓增高、心跳加速、血管收縮、內分泌異常等;若晚上的馬路噪音量太高,則會造成失眠,使代謝、內分泌功能、免疫系統發生障礙,進而罹患種種疾病。 2008 年即 繼續閱讀..
早有研究表示,個性樂觀的人,可以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養成地中海飲食的習慣,也可以降低心臟病發機率;甚至適當運動、定期洗牙,都對心臟健康有幫助。現在芬蘭有一個研究發現,結婚也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研究刊登 繼續閱讀..
2013 年初,幸福的使者從不丹帶來幸福的火種,為臺灣點燃幸福。不丹以「世界最幸福的國度」聞名,其最重要的推手,現任總理的吉美.廷禮年來在全球各地演講,闡述幸福如何成為國家政策,演講精華結集為《幸福是 繼續閱讀..
小英利用年假期間帶著 68 歲的父親到附近的醫院做健康檢查, 結果大致良好,只有 1 項腎功能指標(報告上寫 eGFR=42ml/min/1.73m2) 說腎功能已經是低於第三期,需要到大醫院就醫。 繼續閱讀..
上幾期本欄談台灣醫療問題漸多,醫療基層的「五大皆空」、誤診及醫療糾紛多、醫病關係及互信低落等等。台灣的「醫療環境」不佳,經常看到「血汗健保」、「俗擱大碗」及「血汗醫院」的討論,「俗擱大碗」的品質更是議 繼續閱讀..
忙碌的生活步調,使人飲食不均衡,不是吃太好、營養過剩;就是吃太少、三餐變兩餐又不定時。再加上長坐式、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以及每天時間緊湊壓力大,導致各種慢性病發生率的逐年增加。 由於養生的概念以及醫療 繼續閱讀..
自從法定退休年齡由 60 歲延後至 65 歲,加上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職場高齡工作者勢必日益增多。年齡老化本身即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 職場該如何因應? 繼續閱讀..
廣義來說,「職場健康心理學」的目標是在減少工作者因為心理因素造成身心的不適或職業傷病,並積極地促進其健康狀態及生活品質。舉凡可以增進工作者心理健康的議題皆可以成為職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的主題。 根據民國 繼續閱讀..